-
团结就是力量。引岗渠是连结三县民心的感情纽带。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使三县人民并肩作战,风雨同舟,一起写下了团结治水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
按照设计,二百里引岗渠线,从岗南水库大坝起,穿山越岭,横贯平山、获鹿、元氏三县,渠线长,隧洞多,渡槽多,工程浩大,任务艰巨。按照三县协议安排:平山县主要在本县境内开挖明渠;获鹿县承担的大型建筑物工程,除了在本县境内,几项大工程在平山县境内;元氏县除在本县内有建筑物和明渠开挖任务外,一部分工程在获鹿县境内,一部分工程在平山县境内。这就是说,三个县有两个县异地施工,不同的任务,共同的目的,互相支持,团结治水,是施工中应该坚持并贯彻始终的重要方针。
施工之初,三县施工团领导就认识到,民工队伍管理、民工的群众纪律、如何处理好民工同当地群众的关系,
-
1970年冬,获鹿县永壁公社民工队伍顶着初冬寒风,奔赴平山县霍宾台公社西南端的梁家窑村。他们要在驴山脚下采石,为温塘河渡槽工地准备石料。带队的是公社党委副书记张三喜和温塘河分团施工员张志文。
梁家窑位于温塘河西部,这里山岗起伏,沟壑纵横,居住着七、八十户人家。这个村原是两户外地人到这儿辟田落住,两家人分居两座土窑洞,故名两家窑。后来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又多为梁姓,才改称现在的村名。
居住闭塞,一向冷清的小山村,一下子住进二百多民工,顿时热闹起来。永壁公社与石家庄市仅有防洪堤一堤之隔,好多山里人三五成群地看望民工,不时好奇的打问:“石家庄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住在楼里去厕所怎么办?”永壁民工不少人也是第一次走进深山
-
春天已经来临,冬天好象还舍不得离去,才暖和两天,气温就又骤然下降,山里又下了一场雪。为采访引岗渠在获鹿北寨村改线一事,我们冒着猎猎寒风,来到山村。三十年前,我们曾在这里访问过村支书张万喜,了解他带领群众打大口井,改善生产条件的先进事迹。如今张万喜已经过世,他当年的老搭档——原大队长张文学和赤脚医生张文明接待了我们。
谈起了引岗渠,两位已进入老年的见证者,话如流水,滔滔不绝,把我们一下子带回到当年。
1970年过了正月十五,元氏县在获鹿县地面的工程全部开工,北寨分团负责上寨、铜冶、山尹村三个公社地面的明渠工程,分团团长是赵书辰。毛遗公社民工营一百多人,来到北寨地面施工。设计中,引岗渠在北寨村东,奔向正南
-
说起团结治水,不由使人想起一群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姑娘、小伙儿们。他们所到之处,锣鼓铿锵,弦歌妙舞,给工地和所在乡村带来欢声笑语,活跃着那里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是引岗工地最受欢迎的人。
这就是获鹿县引岗施工团文艺宣传队。他们由来自农村的文艺骨干和民工中文艺爱好者组成。多时30多人,少时不下20人。刚开始,宣传队主要运用歌舞、清唱、曲艺等形式,宣传英雄模范人物,起着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获鹿、平山、元氏有着相同的地方文化,河北梆子盛行一方。那委婉、高亢、悲壮的唱腔,倾倒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石家庄地区特有的剧种丝弦,那迷人的板胡、笙乐,每段唱的假嗓拖腔,叫人如痴如醉。丝弦在当地,群众下地干活,上山走路,几乎人人
-
在引岗工地,提起李村公社民工营,那可是隔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修建引岗工程第一座大渡槽——温塘河渡槽有他们;冶河渡槽工地最艰巨的主河道拱券有他们。在渡槽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的独杆摇臂吊车,就是这个营宗清俊、张墨辰等同志的一大革新创举。
一件件辉煌业绩,使人们淡忘了他们在施工初期阶段,曾因“炮打冷泉”事件受到过施工团的严厉通报批评的事情。
那是在1970年冬,施工营教导员李焕芝、副营长张禄山带领四百多名民工来到温塘河渡槽工地,当时施工团把渡槽任务分配给李村、永壁、牛山、马山四个公社民工营,“自采石头自加工、自己运输自垒成”,分段包干,直到渡槽竣工。李村民工营分住在平山县中西部山区霍宾台、河西庄等村,这里的群众同其他地方一样,在自己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