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曾国藩家书》选注 > 四、治军篇 > 内容阅读
四、曾国藩镇压捻军

1218  致澄弟沅弟(南京署中)

提示:同治四年五月三日接到命令到山东镇压捻军。

初三日接奉廷寄,则僧邸[1]在郓城阵亡,饬余[2]赴山东督剿(剿捻),以李少荃署江督,刘松岩护[3]苏抚。现约少荃于月半后来宁,余于月底起行。金陵之八千人,现札令愿随征者,自告奋勇,愿撤散者,遣发回籍,各营自行具禀。或北征,或西归,拟令同日起行。
同治四年五月初五日

注[1]、则僧邸在郓城阵亡:说僧格林沁亲王在郓城阵亡。
[2]、饬余:命令我。
[3]、护:统辖。


1265  致澄弟沅弟(徐州军营)

提示:局势纷乱,劝沅弟出山,为朝廷效力.

天下纷纷[1],沅弟断不能久安,与其将来事变相迫,仓卒出山,不如此次仰体[2]圣意,假满即出。余十五之信,四分劝行,六分劝藏,细思仍是未妥。不如兄弟尽力王事[3],各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终不失为上策。沅信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工夫。此处有定力[4],到处皆坦途矣。
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注[1]、纷纷:大乱。
[2]、仰体:切望体会。
[3]、尽力王事:尽力为皇上办事。
[4]、定力:百折不挠的意志。


1266  致澄弟沅弟(徐州军营)

提示:沅弟出山要将毁誉祸福置之度外,坦然去做就行了.

以各省用事之人言之[1],军事将见日坏,断无日有转机之理。沅弟假满出山,与各邻省督抚共事,亦必龃龉者多,水乳者少。然吾兄弟受厚恩,享大名,终不能退藏避事,亦惟循[2]沅前信所言,置祸福毁誉于度外,坦然做去,行法俟命[3]而已。
同治五年正月初六日

注[1]、以各省用事之人言之:而各省做官的人都说。用:任用。事:职业。 [2]、亦惟循:也只有遵循。
[3]、行法俟命:按法令制度办事听天由命。俟(si):等待。


1310  致沅弟(周口军营)

提示:捻军在河南朱仙镇突围成功,曾国藩剿捻失败。

群捻于十六夜在朱仙镇以北豫军余承恩所守汛地内东窜,前功尽弃,大局尤坏,忧灼之至。
同治五年八月十九日辰刻


1339  致沅弟(周口军营)

提示:犒军可以买些马匹人参,赠送给将领联络感情。

弟宜多与通信,或一日一函,将军情详细告知。犒勇则无此巨款,或酌买马匹参支[1]馈送统领,以联其情。切不自恃曾立大功,兵力足敷防剿,遂存藐视客军之意。至嘱至嘱。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1]、参(shen)支:一些人参。
1341  致沅弟(周口军营)

提示:人的心一天天地虚伪,大乱一天天地严重,我们兄弟只有勤劳谦恭、谨慎行事以求得神明保佑,选拔将才、操练人马,以解救时局的艰难罢了。

人心日伪,大乱方长,吾兄弟惟勤劳谦谨以邀神佑,选将练兵以济时艰而已[1]。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注[1]、以济时艰而已:以便有益于艰难的时运罢了。


1344  致沅弟(河南周口营中)

提示:说明捻军作战有四个方面的长处,三个方面的短处。并教导袭击短处的办法。一坚守城池;二夜间偷营袭击;三出奇兵袭击辎重。

吾观捻之长技[1]约有四端[2]:一曰步贼长竿,于枪子如雨之中冒烟冲进;二曰马贼周围包裹[3]速而且匀;三曰善战而不轻试其锋[4],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粤匪初起之诀;四曰行走剽疾[5],时而数日千里,时而旋磨打圈。捻之短处亦有三端:一曰全无火器,不善攻坚,只要官吏能守城池,乡民能守堡寨,贼即无粮可掳;二曰夜不扎营,散住村庄,若得善偷营者乘夜劫之,胁从者最易逃溃;三曰辎重妇女骡驴极多,若善战者与之相持而别出奇兵袭之辎重,必大受创。此吾所阅历而得之者。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注[1]、捻之长技:捻军战术的长处。
[2]、四端:四个方面。
[3]、马贼周围包裹:马队从周围包抄。
[4]、试其锋:显露他的锋芒。
[5]、剽疾:动作轻捷而急速。


1351  致沅弟(周口赴徐州途中)

提示:庄子说;两军相对,悲愤的一方获胜。咸丰三年以前,广东太平军是悲愤的一方,咸丰十年以后清军是悲愤的一方。现在捻军多次获胜,但他们谨慎小心和过去一样。悲愤的一方还在捻军方面,还有什么比这更加让人忧虑的呢?

《庄子》[1]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2]”。咸丰三年以前,粤匪[3]为哀者;咸丰十年以后,官军为哀者。今捻匪屡胜,而其谨畏如故;官军屡败,而其骄蹇[4]如故;是哀者尚在捻也,可虑孰甚[5]?
同治六年正月十二日

注[1]、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但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起后学著。
[2]、哀者胜矣:悲愤的一方获胜。哀,悲愤。矣,语气词,表示感叹。
[3]、粤匪:对太平天国的军队的蔑称。粤:指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在此。
[4]、蹇(jian):行动迟缓。
[5]、可虑孰甚:还有什麽比这更担忧的呢?虑:担忧。孰:疑问代词。甚:更。可:大约。


1354  致沅弟(徐州军营)

提示:告诫他们淮、湘两军,曾、李两家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平息内乱,抵御外国侵略。

大约淮湘两军、曾李两家[1]必须联为一气,然后贼匪可渐平,外侮不能侵。少荃及此间文武力劝余即回江宁[2],久于其位[3]。余以精力日衰,屡被参劾,官兴索然[4],现尚未能定计。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1]、淮湘两军曾李两家:淮军,指李鸿章的军队。湘军,指曾国藩的军队。曾,即曾国藩。李,即李鸿章,即少泉。
[2]、即回江宁:立即回南京。
[3]、久于其位:持久的在这个位子上。
[4]、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1370  致沅弟(南京署中)

提示;娄峻山应留在苏皖,另作安排,宋公也统率不了。
鲍春霆的军队应当全部撤消,另行招集。

春霆之病,恐无生理。顷各分统[1]谭胜达、唐仁廉等公禀不愿归娄统[2]而愿归宋统[3],由春霆转咨[4]到此。既已不愿归附娄镇[5],若勉强令娄驰入霆军[6],恐生他变,自应留娄在苏皖另谋位置。惟宋公[7]仁柔琐碎,断非能统此万五千人者。余意竟将霆军全行遣撤,另为招集。或令娄招五千,宋招五千,各打一路,不知弟意云何[8]?
同治六年五月初一日

注[1]、顷各分统:不久前所属各个统领。
[2]、娄统:娄峻山统领。
[3]、宋统:宋国永统领。
[4]、咨:咨文,同级官员的公文。
[5]、娄镇:娄镇军即娄峻山统领。
[6]、霆军:鲍春霆军队。
[7]、宋公:即宋国永。
[8]、不知弟意云何:不知弟有什麽意思?云:有。

1439  致澄弟沅弟(南京署中,最后一封关于用兵的家书)

提示;安徽省广德州发生农民暴动,已经被官军打退。想招几个营的乡勇,不知沅弟能否推荐可靠的统领。

广德州[1]并未失守。土匪滋事,二月十七夜围建德城,城内团丁、差役等保守得完,生擒十余贼正法。余已[2]鼠窜,派兵各处搜捕。江皖得雨沾足[3],应不至煽成大变。惟万一有事,无兵可用。吾意欲招勇数营,不知沅弟意中有可靠之统领否?
同治十年四月初一日日

注[1]、广德州:今为安徽省广德县。
[2]、余已:其余的已经。
[3]、江皖得雨沾足:江苏安徽下了雨道路难走。意为道路泥泞造反的民众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上一篇:没有文章
下一篇:二、湘军反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