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石家庄市政府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副市长张发旺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平山县、栾城县、行唐县、华药和冶河(引岗渠)灌区管理处等单位领导在大会上发言。冶河(引岗渠)灌区管理处崔京平的发言材料全文如下:
转变服务观念 谋求灌区发展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冶河灌区管理处积极践行新时期中央治水新思路,认真落实“五三一一”工程,抢抓机遇,开拓市场、强管增效,在巩固和加快灌区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管理,抢抓机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灌溉面积。
1、抓住机遇,加大工程建设力度,稳定和开拓灌溉市场。
冶河灌区管理处立足主业、服务“三农”,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建设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及末级渠系改造的机遇,先后争取国家资金9300多万元。在骨干工程建设方面:完成总干、干渠垫方除险加固、明渠开卡防渗长度37.238公里,明渠改暗渠3.054公里;在末级渠系建设方面:以国家投资为依托,多措并举,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建设土门、韩庄末级渠系节水示范区,建成马山头分干,新建山尹村管理所U型槽节水示范区,近年来,共完成支渠防渗、改造27.104公里;斗农渠防渗41 km。使灌区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工程设备完好率干渠82.5%、建筑物90.5%,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358提高到0.518,每水灌溉时间由27天缩短到20天,年节水500多万立方米。恢复、改善了灌溉面积11.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8千亩。
2、加强灌溉调度,推行参与式管理,确保农业灌溉。
灌区探索基层水管组织管理模式,组建用水户协会15个,通过用水户的自主管理,民主决策,促使用水户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节水意识。一方面加强了支、斗渠等田间工程的管理,使灌区田间工程完好率由协会前的64%提高到82.5%;另一方面减少水费征收中间环节,遏制了“搭车收费”及层层加码问题。通过用水户协会桥梁纽带作用,灌区与用水户直接沟通,真正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灌区亩次用水量降低13.5%,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供水成本,确保了灌区11.5万亩农田的灌溉.
二、调整思路,开拓市场,扩大服务领域。
在保证灌区农田灌溉的同时,管理处领导班子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灌区依托“四个优势”一是资源优势,灌区有岗南水库和冶河水两个水源;二是区位优势,地处石家庄市西部山区与平原结合部,高出石家庄市区25~40m,自流供水有利于节能增效;三是工程设施完善,干渠设计流量为每秒10立方米,除去维修时间年可过水2亿立方米以上,为灌溉工业生态输水提供强有力地工程保障;四是石家庄城市建设及窦妪工业区的建立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努力谋划了向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业基地(窦妪工业区)、石家庄市西郊热电厂等工业企业以及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的供水项目。2007年为石家庄市太平河生态景区供水1856万立方米、向元氏“八一水库”、石家庄市动物园及沿线27座水库、坑塘输配水1420万立方米,实现水费收入212.86万元(不含生态供水)。目前冶河灌区管理处已与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业基地签定了年供水360万立方米的意向书,为市西郊热电厂应急需要年供水80万立方米及鼎鑫水泥厂年供水60万立方米的项目正在恰谈中。上述工业供水项目实施后,每年预计增加灌区收入500多万元,从长远看,如果灌区用渠水替代地下水向工业企业年供水量达到3500万立方米的话,不仅可大幅增加灌区收入还可年节约抽水电能9000万度电,折合标煤3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三、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确保灌区可持续发展。
管理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认真编制改革方案,在市局主要领导和有关处室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加强与市政府、编办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取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在石家庄市灌区率先完成水管体制改革。2007年8月市编委批准冶河灌区管理处为市水利局所属财政补助公益性事业单位,定编110名,解除了灌区职工后顾之忧,稳定了灌区职工队伍,为灌区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的同时,灌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冶河灌区管理处工程管理制度》、《冶河灌区管理处灌溉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使灌区制度规范化,用制度管人、管事,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提高了机关效能,使单位工作风气明显好转,干部职工积极性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同志们,正如吴显国书记在视察石家庄市西部山前区时讲的“一定要结合引岗渠做好这项工作”一样,我们一定会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灌区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将冶河灌区建设成为一个以农业灌溉为基础,以工业、生态、环境供水为突破口,以提高灌区效益、节能减排为目的的多元化、多功能的综合型灌区,为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