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专题栏目 > 引岗渠管理处资料 > 内容阅读
冶河(引岗)灌区情况介绍

一、工程概况
冶河(引岗)灌区位于石家庄市西部丘陵平原衔接地带,是一个具有直接灌溉、配水灌溉和为水库及坑塘输水灌溉等多项功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岗渠以岗南水库为主水源、冶河为辅助水源,具有“一渠两源”的渠位优势,渠首引水能力22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9万亩,是石家庄市属唯一的大型灌区。
冶河灌区引岗渠全长102公里,首起岗南水库,出平山、经鹿泉、过元氏,终于八一水库。引岗总干22公里,引冶总干10公里,干渠80公里,建筑物728座,其中大型建筑物有渡槽19座,隧洞7座,暗渠9段,倒虹吸4座,固定扬水站109座,泄水闸17座,节制闸3座。支渠27条72公里,干斗渠167条146公里,固定资产1.5亿元。覆盖58个乡镇369个自然村,受益人口61万。对平山、鹿泉、元氏三县(市)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丰收起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当地群众誉为“生命工程、富民工程”。
由于灌区工作实绩突出,连年被市水利局评为先进灌区,被石家庄市委农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石家庄市人民政府评为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水利厅评为“灌区管理先进单位”和“全省水利系统行风建设窗口单位”,2003年12月4日,灌区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历史沿革及机构、人员设置
冶河灌区引岗渠1969年动工兴建,1974年通水开灌,同年7月1日,经中共石家庄地委批准、石家庄地区编制委员会发文成立石家庄地区冶河灌区管理处,隶属石家庄地区行署领导,1977年管理处正式挂牌办公,机关设在平山县城北街。
1979年3月1日迁址获鹿县城,借住获鹿县水利局3月4日,石家庄市行署水利局批准由平山、元氏、获鹿、井陉四县水利局成立冶河灌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灌区管委会)。3月8日,灌区管委会在获鹿县招待所召开第一次会议。
1984年,6月23日,灌区管理处从借住的获鹿县水利局迁到获鹿城关八街(今鹿泉市新开路5号)新址办公。
1992年3月18日,中国灌区协会成立,冶河灌区被第一批接受为会员单位。
1993年地市合并后,隶属于石家庄市水利局管辖,更名为“石家庄市冶河灌区管理处”。
1998年河北省水利厅以冀水农字40号文正式批准为大型灌区。
灌区管理处下设办公室、灌溉调度科、工程科、财务科4个机关科室,霍宾台、回舍、七亩、牛山、土门、韩庄、上寨、上尹村、范庄9个基层管理所和7个水位观测站。现有在职职工117人,其中技术人员41人(学历:研究生1名,大专以上学历20名,中专15名;职称: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27人),管理人员3人,技术工人73人。
三、灌区运行情况
(一)渠道引水及输配水
1974年3月25日,冶河灌区引岗渠低线通水,同年11月15日引岗渠高线首次放水试渠。自灌区工程建成通水开灌以来,充分发挥了“一渠两源”的渠位优势,冶河枢纽工程宏观调度与原有水利工程联合运用,三十年来共引水32.5亿立方米,其中引岗南水25.11亿立方米,引冶河水7.39亿立方米。同时,冶河灌区引岗渠还为兄弟灌区、库区配水11.47亿立方米,其中:源泉渠配水3.64亿立方米,南跃渠9180万立方米,大同渠2341万立方米,兴民渠2363万立方米,人民渠429万立方米。回灌鹿泉、元氏地下水3393万立方米,为鹿泉市韩家园水库输水3397万立方米、元氏县八一水库输水3.36亿立方米,为候村电站发电供水2.36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平山县南跃灌区、大同灌区、兴民灌区、人民灌区和鹿泉市源泉灌区、韩家园水库、元氏县八一水库、八一灌区用水紧张局面,实现了岗南和冶河水源互补互济,发挥巨大的工程效益。
(二)灌溉管理
灌区采取骨干工程专管和田间工程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总干、干渠按桩号划分责任段,实行目标岗位责任制,由灌区职工负责维修养护,在灌溉期间统一调度,及时组织浇地,采用“灌溉、量水、收费”一条龙服务;同时,在受益村镇组建用水户协会,推行参与式管理,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田灌溉是灌区的主业,水费收入是灌区的主要经济来源。1979年以前按亩收费,灌区总收入最高只有8万元,1980年以后,水费征收采用“以亩配水、以水计征,超用水加倍征费”的办法。目前,灌区渠道年平均行水时间210天左右,多年平均引水量1.35亿立方米,其中引岗南水6924.56立方米,冶河水6541.5立方米。灌区水费收入平常年份在240万元左右。
(三)科研成果
1986年1月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院、河北省水利厅农水处与冶河灌区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研制矩形量水槛。1987——1992年,冶河灌区共修建15种不同尺寸,组成20种不同型号的62处矩形量水槛。1992年5月28日,经专家鉴定,该研究成果属国内领先(首创)水平,1993年矩形量水槛获河北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8月10日,在水利部水科院、河北省水利厅及石家庄市水利局的领导下,冶河灌区参与并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宜安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的试点工作。经专家鉴定,1996年该项目获河北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冶河灌区注重提高工程科技含量,以科技为依托,积极引进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电子传感、自控、视频、无线通讯技术等多学科、高科技手段,灌区先后投资100多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兴建渠系水情水位及闸门自控系统,现正在运行调试中,计划年内投入使用,实现水量调配管理现代化。
同时,灌区大力实施“科教兴水”发展战略,多次派员参加水利部和中国灌区协会组织的水权转化、防渗技术、管养分离、灌溉管理等学术研讨会,不断加强与外界交流,广泛吸收和借鉴先进灌区经验,发表自身灌区的思想见解和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走在灌区改革与建设理论研究的前沿。自1998年以来,我灌区干部职工在《中国水利报》、《灌区建设与管理》、《河北水利》、《河北水利水电科技》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十多篇,同时,共有12篇论文在石家庄市水利学会获奖。
(四)工程效益
引岗渠通水开灌为受益区连续多年粮食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粮食单产由建渠前的14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灌区年增产粮食2.79亿公斤,按水利分摊系数0.5计算,直接经济效益1.53亿元,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灌区逐步发展成为省会西部肉、蛋、奶、瓜果、蔬菜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为灌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灌溉的同时,引岗渠还承担着防洪和排涝的任务,防洪排涝面积390平方公里。运行三十年来,灌区渠道作为拦蓄、导流洪峰的第一道防线,控制范围内汛期洪水基本由灌区排洪桥、涵、渠道及泄洪闸引导分洪排洪,保护了下游村庄和农田不受损害。在“96.8”洪灾中,引岗渠行洪、分洪量占85%以上,保护了沿线58个乡镇369个自然村的农田及房屋,免于洪水直接侵袭,据不完全统计抗灾和减灾效益达6000多万元。
多年来,冶河灌区共为沿线27座坑塘和韩家园、八一水库输水,改善了自然环境,同时为元氏县回灌补充地下水,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续建配套情况
1998年8月省计委批准“冶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立项,并于2000年3月,经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批准冶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项目总投资3.09亿元,属水利国债投资项目。
冶河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实施六年来,共完成投资8230万元,其中中央拨款3800万元,地方配套2230万元,石家庄市水利局自筹2200万元。先后对引岗总干、干渠垫方加固及险工险段处理、明渠防渗41.2公里,明渠改暗渠2.5公里;加固防渗引冶总干明渠近10公里;新建二干渠倒虹吸1.19公里;支渠防渗改造配套21.6公里,新建、改建及配套改造桥、闸、涵、渡槽等渠系建筑物201座。
工程建成并相继投入运行以来,年节水750万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3.9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5.4万亩,年增产粮食2200万公斤,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420万元。在非灌溉季节为沿线27座坑塘水库输配水和太平河、北沙河、潴龙河回灌地下水3700万立方米,并向鹿泉市韩家园水库、元氏县八一水库输水,巩固和发展名人山庄、森林公园、九景山庄等8处旅游景点,增加当地经济收入3600万元。

石家庄市冶河灌区管理处
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