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专题栏目 > 谢树坤采编录 > 内容阅读
河北省作协主席尧山壁为长篇报告文学《引岗渠》作序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为张书亭、远冰、谢树坤编著的记述引岗渠修建过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作序——《引岗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全文如下:

    记得前几年张书亭给我说过,他们想写写引岗渠。我对这项水利工程有些了解,它跨山越水,工程浩大,如果放在今天施工,应该算得上国家级重点工程了。我当时十分支持他的想法。但好长时间再没听到什么消息,虽然我们每年都有几次小聚。谁知三年之后,他居然把这部约有二十余万字的书稿送给我,让我提提意见或者写点什么。

  首先,我被《水从柏坡岭下来》这个书名所吸引。名字起得贴切自然,既点出本书的内容主题,又不是很直白,把他们试图弘扬的西柏坡精神隐喻其中。这是作者对引岗渠工程深刻感悟和提练的结果。这本书写得是真人真事,其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大体上都是生活中原有的;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字朴实,值得一读。

  我很欣赏他们的创作态度和选择题材的勇气。三位作者都是儿孙绕膝、六十岁出头的人了,过去曾经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搞长篇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如果不是对文学的痴迷,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会自找苦吃,啃这个大块的硬骨头。

  引岗渠是三十多年前建成通水的。它的竣工,使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五、六十万亩干旱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田。随着时间推移,其效益不仅未减,反而更加显著。可以说,没有引岗渠,就没有河北省省会西部山区的蟠龙湖、龙凤湖、九景山庄、海山公园、新动物园等诸多景区,就不会有从根本上改变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的环城系列水上园林。引岗渠至今是石家庄历史上自己建设的最大农田水利项目。

  但是,它必竟是一个历史工程了。现在作家选择题材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某些作家的价值取向。为企业家树碑立传,为权势歌功颂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可能是名利双收的选择。而引岗渠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如今作古的作古,离退休的离退休,还有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为他们写书,不仅不会有丰厚的回报,而且可能会令某些人吃醋,讨人之嫌,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然而,作者没有顾忌这些,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历史典型题材,选择了这个足以对现实和历史产生积极影响的工程作为写作对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无私人格和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引岗工程是文革期间实施的,写它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大背景,搞不好会使人物、事件与政治背景脱节,缺少时代的特点,也容易步当年“伤痕文学”的后尘,很难写出新意。作者凭着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勇敢地触摸了这一难题,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有益尝试,虽然还不够熟练精到,但总体上把握得还不错。书中描写了一些县级领导干部倾听了群众的呼声,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在文革中壮着胆子上了引岗工程。而又在前所未有的工程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着一些极左路线的做法:因为工程急需人才,就冲破条条框框,解放干部,大胆使用有所谓这样那样问题的人;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就把刚刚批判过的刘少奇那一套“三自一包”的政策又用到工程管理中来。他们这种做法是被动的、无奈的,并不是自觉的斗争。他们也知道这样做是有政治风险的。书中借杜英杰的话表达了他们的共同心声:“现在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管它谁的办法,只要渡槽能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就是再接受一次批判也值得!”在他们眼中,是左是右并不重要,把工程搞上去才最重要。作者既没把书中的主要人物写成有先见之明的反潮流英雄;也没把他们当成文革中既得利益者鞭鞑批判。而是重点写了在当时政治上似乎有点迷茫,而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并不糊涂的另一类人物。这些人物在言论上、行动上也许有文革中的痕迹,但是从他们身上更看到了受党教育多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样多层面地把握人物,写得更客观、更逼真、更亲切可信。应当说,这样写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文革中造反起家、残酷迫害干部群众的人物屡见不鲜,在他们控制的地方,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重大损失,经济走向崩溃。但是,也正如这部报告文学所描述的,即使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也确有一些良心尚未泯灭的基层干部,口头上喊着“抓革命”,而实际着力点却放在“促生产”上。说到所谓革命运动,“穿鞋戴帽、虚晃一枪”,而抓生产“丁是丁、卯是卯,决不含糊”。正是有这样一批干部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抵制,才使得一些地方把文革造成的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果这样历史客观地看问题,文化大革命中卫星上天、引岗渠建成通水奇迹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老先进典型七里营、华西村能大劫不衰的道理也在于此。当然,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否定是不容置疑的。从书中可以看出,引岗渠的建成不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而是广大干部群众排除干扰,共同艰苦奋斗的结果。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洞察力。在他们笔下,没有把生活简单化、概念化,既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真实背景,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的主旋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在引岗渠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有工程浩大与资金、物资不足的矛盾;有工程技术要求高而技术力量单薄和设备工艺落后的矛盾。最大的矛盾是工程上马与反对上马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决策、施工到试水的始终。这种矛盾斗争表现在许多方面,有时还很激烈,甚至直接涉及到引岗渠的生死存亡。我看过当年新闻媒体关于引岗渠的通讯报道,都绕开了这一敏感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又摆在了作者面前。如果回避矛盾,只写主流,正面歌颂模范人物,结果会是皆大欢喜,但也会削弱作品内容的曲折性、复杂性、生动性,当然也影响到人物塑造和刻画。本书作者选择了尊重历史,直面矛盾,并反映了解决矛盾的全过程。但他们不是为了作品生动而故意喧染夸大矛盾,而是站在历史的、全局的高度,客观、公正、科学地看待不同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书中是这样评价持不同意见者的:“在那个历史背景下,马志民对人对事敢于说不,说明他观点鲜明,敢于负责。”“在那个年代,遇着问题绕着走,树叶掉下来也怕砸脑袋的人还少吗?说违心话的人还少吗?”“这种不随波逐流,敢于陈述已见的精神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无可厚非的!”文中也写了上边的不同意见给工程指挥者们带来的压力:“缑增福冷静一想,近一段时间听外边的风声,引岗渠的风雨随时可能到来,在这种形势下,要为父老乡亲们办一件事还真不容易哪!”“去年平山县的滹北渠被说成是‘胡鬼渠’,一夜之间翻身落马,成为一条废沟,有谁敢担保引岗渠不会步滹北渠的后尘呢?”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作为一县领导,他耐心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有的同志(指省里有关部门的同志)对引岗工程有看法,是不了解这里的实际情况,作为上级领导,他们也是怕我们干群众不愿意干的事情,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说到底他们也是好心呀!”即使对那位直到放水前还坚持反对意见的同志,引岗人仍然给予理解:“这么浩大的工程,有些不同声音在所难免,何况人家最后又点头支持了,我们同样感谢。”作者还借书中县委书记缑增福之口说:“现在反思起来,在处理引岗不同意见问题上,地区和我们沟通不够(意指与省里有关部门个别同志),造成这样被动的结果,我们自身也有责任”。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书中几段文字,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者在妥善处理这一尖锐矛盾中的良苦用心,对持有不同意见者毫无丑化、批判、贬低之意,反而多有肯定和褒扬。这样写有事实依据,也合情合理,语气温和,留有余地,恰到好处。既描述了引岗人们在不同意见的压力下顽强奋博的一面,表现了他们的胸怀大度,人物更加丰满,又不损害对立面的形象。我相信广大读者、包括当年对工程持不同意见的人看了之后,也会心服口服,一定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效果。

  二百里引岗一条河,二百里引岗一支歌。清汪汪一渠春水,是热血奔流,是情感宣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涌动。引岗渠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也给子孙留下了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河南林县有条红旗渠,河北石家庄有条引岗渠。两条人工长河,一南一北,飘落太行,联袂共舞,展示着当代新愚公的风采,太行儿女的雄姿。说引岗渠是“第二条红旗渠”是当之无愧的,只不过引岗渠还不够重视文化的挖掘,宣传得太少太少,还不象红旗渠那样名扬四海。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们为引岗写书立传,为引岗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笔。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文坛大家,到这里采风淘金,使引岗工程大放异彩。

  总之,这部史志性报告文学写得还是成功的,某些方面还有创新,颇有新意。但是由于作者是第一次搞长篇,难免存在不足。一是全书写得人物众多,上至省地县领导、军队领导,下至农村干部、基本群众、技术人员,大约有一百二、三十人。这说明引岗渠的建成,不是那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上上下下努力的结果。但人物多了,重点就不那么突出,有些人物写得比较好,事迹典型,形象生动、逼真;有些人物则显得单薄。二是全书结构上的纵切面是按工程时间顺序和矛盾演变过程一贯到底的,而横切面是以不同故事、不同人物分门别类,成章成节的,有相对独立性。由于横切面较大,个别地方使人感到脉络不十分清晰。如有机会再版,希望作者进一步向文学精品看齐,修改得更好一些,水平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