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专题栏目 > 引岗渠红色旅游 > 内容阅读
跃进渡槽

跃进渡槽位于平山县冷泉村北,横跨温塘河,长248米,宽8.1米、高19米,共18孔,孔净距10米,全部用料石砌筑。负责这个工程的是获鹿县施工团温塘河分团,主要领导有董禄云、贡承顺、杜丙文,施工员————。这项工程1970年7月动工,承担施工任务的是获鹿县牛山、马山、李村、永壁四个公社,参战民工2000多名。当时在公社任职的书记(主任)和到工地负责的干部及施工营的主要领导分别是:

牛山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先后有高庆生(1967年11月1970年8月)和王福全(1970年8月至1971年10月)和董银山、崔春祥等在公社任职,在工地负责的公社干部黄凤祥,施工营的教导员和营长是有秦启新、高戊戌和从村里抽调的高石群(裴村人)、仇祥庭(东焦人)、狄海文(于庄人)等。

马山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是范杰三,在工地负责的公社干部———,施工营的教导员和营长是张进才、杜四倍和从村里抽调的孙二明(马山人)。

李村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是是陆民兴,在工地负责的公社干部——,施工营的教导员是李换志,营长是从村里抽调的沈老多(百尺杆人),还有副职崔凤辰(许营人)、范狗保(李村人)、杜素英(张堡人)、范同顺(许营人)等。

永壁公社革委会主任(书记)张建荣,在工地负责的公社干部————,施工营的教导员和营长分别是张三喜和村里抽调的耿石子(南李庄人)。

跃进渡槽是引岗渠的第一座大型渡槽,当时在没有经验、技术水平低和缺少施工设备的情况下,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大打人民战争。渡槽附近石料不符合工程要求,施工团领导和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调查试验,终于在距工地几十里乃至上百里的山头找到了几十个石场。渡槽拱券用的券脸石,均从百里外的获鹿县九里山、黄岩沟和牛山桃坡岭采石加工后运往工地。渡槽基础浇铸混凝土,需上千方石子,除运输困难外,筛选工具亦不俱备,民工们就“十根指头当铁耙,没有筛子用手抓”,硬是用手拣出了数千方石子。垒砌槽墩,既无脚手架、又无安全网,更没有高空吊装设备,施工进度十分缓慢。面对这种情况,各级领导和广大民工无不焦急。李村公社南白砂民工宗清俊、张墨臣、——-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用长木抱干制作的“独杆摇臂”土吊车(塔吊的雏形),解决了托架和大块石料的高空吊装问题,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比较安全,并为以后建筑群英渡槽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个渡槽开始施工时按工序分工,有的采石,有的运石,有的垒砌等,互相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经过多次研究采取了对公社分段包干,“自己采石自加工,自己运输自垒成”的办法,解决了矛盾,调动了个公社的积极性。


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候,工地上水泥供应不上,在革委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干部职工,学生齐出动,大车拉,小车推,自行车驮,及时把急需物资运到了工地,保证了施工需要,跃进渡槽从动工到胜利建成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这个渡槽质量好进度快,所以命名为跃进渡槽。1971年4月底竣工。共完成土、石方和砌体12.4万立方米,投工49万个。

1971年4月29日,获鹿县委、县革委、武装部在温塘河工地召开温塘河渡槽建成、治河倒虹吸竣工、霍北庄隧洞打通庆功大会,县委书记缑增福,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侯淑芳,北京军区“五·七”干校——王定国,地革委代表——王汉三等到会讲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