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岗渠是历代人民治水的继续。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再到现在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史是中国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官员志士仁人都把防止水患,修渠、打井造福人民当成头等大事,一代一代不停地与水抗争。
就获鹿而言,最早记载的人工渠道是西汉永平年间开凿的太白渠。它首起蒲吾县(今平山县东)的绵蔓水(今治河下游),向东南经绵蔓县(今鹿泉市东北之故城)入斯叫水(今辛集市东北)汇入漳水(今淦阳河),渠长近75千米。太白渠引冶河入漳水,解决了沿途各县的灌溉用水,并减少了冶河水患对滹沱河的压力。近代,民国年间开始修建的现计三渠、源泉渠,历经沧桑几十年终为获鹿县作出极大贡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获鹿县下乡干部韩凤鸣在北薛庄为民治水,至今丰碑永存,当时《河北日报》刊登了他的事迹,在全省引起轰动。所以人们说,引岗渠的修建是获鹿人民治水的继续,水利事业的发展,是修建引岗渠的促生素。
张屏东是规划引岗渠最早的人。
鹿泉境内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两条灌渠——计三渠、源泉渠,那时水源丰富,分别灌溉着获鹿县北部、东部的平原和西部、南部的丘陵,到六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1964年,万名干部集中赵县“四清”大会战,获鹿县委副书记王名杰主持工作。省水利厅农田水利处的乔一夫处长到获鹿县蹲点,上下积极配合,在源泉灌区进行渠、田、林、路四配套。打破村、队的界限,把田间的机耕路伸直,把农田划方,渠顺路走,路、渠边栽树,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配套、树成行的新格局。当时人们高兴地说,这回可把封建主义的根子挖掉了,谁也找不到自己的地边了,为大面积机械耕作和种植防风林带创造了有利条件。获鹿的源泉渠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灌区,勾勒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为大上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源泉灌区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地区的先进灌区,灌区主任陈景元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受到当时省委书记林铁、省长刘子厚的接见。
但是,从1958年开始修建的黄壁庄水库逼迫计三渠改线,后来随着水源不足,计三渠不得不接在源泉渠上。同时,井陉开始修建的绵右渠也将大大地分掉冶河一杯美羹,说获鹿县到了有渠无水的地步有点夸张,实际上对从冶河引水的源泉渠等多条渠道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石家庄日报社记者黄犁,1957年反右派招徕横祸,1958年4月解除改造离开报社。
1962年上级调他获鹿县工作。4月到获鹿县人事局报到,副科长黄喜合值班,问了情况,说水利科缺负责文秘的人员,就分到了水利科。科长秘敬周回来后看见添了新铺盖,随即问了情况,让黄犁做秘书工作并说先写个“引岗济冶”工程申请吧,这是他到水利局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这也是引岗渠最早的文字记载。那时因为困难时期刚过去,这个工程困难太大,地区没有批准。
1963年水灾。1964年沥涝。1965年大旱,重提出引岗济冶的问题是符合那时的情况的。
源泉渠鼎盛时期已有忧患意识的获鹿县领导和水利战线的同志们,就已经苦苦地思索获鹿县的水源,“天上的水蓄起来——修塘坝;地下的水挖出来——打井;境外的水引进来——在源泉渠口增加引水量和在续接井陉民主渠尾上作文章”,也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天气干旱的年份增多和上游渠道越来越完善,用水越来越多,获鹿县用水越来越不自由。“旱收平原,涝收山(区),凑凑合合八成年”的往日光景也难保了。一代代、一批批的领导和水利战线的同志们没有少和地区说这个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在农村叫的最响的是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谁都知道。获鹿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气吞山河,排山倒海之势,兴修水利,改造自然,彻底改变“老八成”之时,作为行署专员张屏东心中早已对石家庄地面的水资源配置成竹在胸,有的已经实施。获鹿的人们火烧火燎地多次找地区水利局要水源,上级不会让大家在冶河水源的分配上打口水战。地区水利局专业资深的副局长周洪烈提出在石家庄地区只有引岗南水库之水周济冶河的建议,正和张屏东指挥修建岗南水库时在大坝两端留有输水洞一脉相承。
1968年在地区的组织下征询设计方案,1969年4月,地区组织三县和驻石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三十多人开始勘测设计。当时,这项工程叫“引岗济冶”即引岗南水库之水周济在冶河上引水的源泉渠和其他诸条渠道。由于那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又有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的指导思想,也曾叫“引岗济冶战备渠”。这条渠从平山县境内的岗南水库到元氏县的八一水库落差只有25米,没有一个跌水,人们行走畅通无阻,除了倒虹吸,其他地段都可以通行大汽车,是一条战备公路,是一条贯穿南北的战备交通沟,叫战备渠也不勉强。
由于水直接流入了元氏县的八一水库,这就不只是周济冶河的问题了,后正式命名“引岗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