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专题栏目 > 中央.部委绿色信息 > 内容阅读
温家宝云南考察旱情 称不惜代价缓解饮水困难
陈宁一
2010年03月22日08:22  来源:《新京报》
这是2010年3月19日,温家宝来到陆良县芳华镇狮子口村万亩大麦示范田,实地察看农作物受灾情况。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这是3月20日,温家宝来到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干涸的库底察看灾情。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这是3月20日,温家宝在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农民家的水窖里打水,了解村民饮水保障和卫生情况。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这是3月20日,温家宝在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旁的田地里往塑料袋里添加营养土,培育玉米苗。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要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要保障灾区粮油、肉类、蔬菜等供应,防止价格大幅波动。——温家宝

  据新华社电 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最重灾区云南曲靖视察时指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掰裂土捡蚌壳锁眉沉默

  19日下午,温家宝来到陆良县芳华镇狮子口村万亩大麦示范田。他蹲下身子,拔起一棵大麦。持续8个月干旱,大麦只长了不到一尺高,麦穗干瘪。他又抓起地里土块,掰了掰,基本没水分。温家宝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当有人告知曲靖数百万亩农作物因旱绝收时,温家宝叮嘱当地干部要做好最坏准备,安排好群众生活。

  库容160万立方米的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干涸见底,库底泥土裂开条条缝隙,泥块像梅花桩一样,触目惊心。20日下午,温家宝踩着库底干裂土块走了100多米,弯腰捡起一个蚌壳,沉默良久。

  叮嘱节水 拒老乡倒茶

  温家宝非常关心人畜饮水情况。19日下午,温家宝走进芳华镇蔡官营村,许多村民和预备役民兵正在挖沟。温家宝在沟边蹲下了解情况,鼓励大家想方设法打井修渠。当村民告知百姓每人每天可获25公斤政府送水时,温家宝叮嘱村民,水来之不易,要节约用。他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我相信一定能战胜这场旱灾。”

  20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海子村。听说村民要等两个小时才能接到水,温家宝叮嘱说,“再打一口井,大家就不用等这么长时间了。”接着,温家宝来到师宗县葵山镇大麦地村。74岁的村民王顺生在水窖打水,温家宝拎起绳子打上一桶,看到水很清,他满意地点点头。在院子里,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为总理倒茶,温家宝微笑婉拒:“我们不能喝你的水,运来一点水不容易。”

  见旱涝保收田欣慰笑了

  20日上午,在召夸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区,当地负责人告诉总理,通过平整,土地“今后可以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无虞。”看着成千上万亩红土地连成一片,温家宝欣慰地笑了。

  20日下午,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旁的庄稼地里,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用营养袋和肥床培育玉米苗。温家宝在草垫子上坐下来,往一个个塑料袋里添加营养土,并称赞大家想了这么多办法。他说,面对旱灾,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群众努力更重要。

  部署工作强调两手抓

  19日和20日晚,温家宝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会和座谈会。他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要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灾区直击

  云南曲靖多地用水困难,有村民排队48小时方能取到水

  村民商定接水规则遏制哄抢

  3月21日,曲靖市罗平县城入口处,竖立着“爱之圣地 金色罗平”的广告牌。罗平县以80万亩油菜花闻名。今年,2个月的花期只维持了不到一个月。该县工作人员说,“原来要请一千对情侣在‘国际油菜花节’上亮相,结果一对都没有”。罗平人说,人喝水都成问题,哪还顾得上油菜花。

  传统水窖全部失效

  作为全省雨量最多的地区,罗平最主要的蓄水设施就是水窖。全县有中小水库22座,坝塘83座,2万多个小水窖是农村主要的蓄水方式。调查显示,该县80%以上的蓄水设备干涸,全县12个乡镇全部陷入旱困。

  罗平县中心城镇罗雄镇,23个村委会,只有靠近县城的10个通了自来水,另外13个只能自己想办法。

  罗平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上,地质结构复杂,石漠化严重。罗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凃勇说,“由于县里基础水利设施薄弱,加上很多村子地处山区,落差达到700米,导致水利工程无法顾及。”

  城区通过限时限量供水,仍能坚持。农村则多依靠小水窖等维持,久旱无雨,记者走访的多个村庄,常规蓄水方式几乎全部失效。

  村民找水时差点丢命

  大旱之后,作为团山村正副村长,熊和生与孙德武最大的烦恼是村民的用水问题。村民学会了循环用水,洗脸之后洗脚,洗脚之后喂牲口,早已不知道洗澡的滋味。即便这样,村里基本饮用水仍成问题。

  他们曾号召村里人集资挖井,应者寥寥。烦恼之际,两村长便与两村民商量如何找水。“何不寻找免费的水源?有个村民提议去问村里的老人。”熊和生说。

  于是,熊孙二人成了找水队队长,他们挨个找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打听,老人们给出了几个地方,并告诫说:“那里深得很,危险得很”。

  找水队随后定下了三个山洞,开始勘探。“第一个目标很快就放弃了。”孙德武说,“那个洞在深山里,车都进不去,拉不回。”

  第二个目标是个近80米深的直洞,村民吊着绳子下去。“刚放下去不到10分钟,里面的人喊‘不行了,不行了,呼吸困难’,洞里缺氧啊。”孙德武他们只能放弃。

  第三个洞,离村子不远,20多米深,斜洞。找水队觉得有戏,队员兴冲冲地往下探。洞口不足一人宽,非瘦小者不得入。一村民身背抽水机,自告奋勇下了洞。柴油抽水机“突突”作响,瞬间浓烟充满了洞穴。村民一看不妙,赶紧爬出,竟昏倒在洞口。众人七手八脚抬去抢救,保下一命。

  “我们一看,这不行啊,为了喝口水,命都要丢了。”孙德武说,随后政府资助了一台电动抽水机,村里用水才有了着落。

  起初,抽水时断时续,越来越少,两村长很着急。孙德武说,估计能撑10多天,肯定还得找新水源,希望能打上一口井,但村子没钱。

  洞中挑水多滑倒

  马场村村民比团山村村民好。村子海拔,超过1500米,住着156个人。大旱让村里的油菜籽几乎绝收,村长张保安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人均损失2万元。”

  村里有一个喀斯特溶洞,人们叫做金竹洼洞。下藏村里的宝物—&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