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引岗纪事》文集 > 内容阅读
张建荣访谈录 2007-3 谢树坤

张建荣,鹿泉市城关三街人,1925年农历九月出生,初小毕业,在职自修初中学历。青少年时期在获鹿县城顺城关鞋铺做鞋,1947年10月在石家庄被服厂参加工作当做鞋工人,不久提为干部。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半年后转正任支部委员。1952年11月,调到石家庄市委当组织员,后提为组织部副科长。1960年3月地市合并后(1961年5月又分设)任地委组织部副科长。1962年7月调到获鹿县委组织部任副部长,组织部长空缺,主持组织部工作。1965年春天,参加列席常委,先后在北新城和宜安村蹲点。1967年后半年文革开始后挨轻微批斗,1968年12月到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农工组任组长。1970年2月任永壁公社革委会主任,公社党委成立任党委书记。1971年1月第三次党代会当选县委委员,1973年4月任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5月任组织部副部长,1982年3月任建委主任(实际负责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1985年离休。
参加列席常委以后,先后在北新城和宜安村蹲点,经常下乡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基层的情况比较了解。
全县一部分平原社队有机井和源泉渠灌溉,但是雨量逐年减少,渠水不足,井水下降,产量一直低而不稳。获鹿大部分是山区丘陵,用水非常困难。1965年——1966年在宜安蹲点,那里多是旱田,亩产不过二、三百斤,旱年绝收的情况也不少。山区缺水的地方很多,靠天吃饭,下雨时让雨水流到旱井里,经过沉淀,维持生活。有的村庄吃的水就更加困难,到四、五里以外去挑水、用毛驴去驮水。那时,深深地体会到山区人民生活的艰苦和盼水的急切心情。县水利部门用了很大的力量,组织人们打了好多井,但很多地方打不出水来。老百姓酝酿,大家说多想些办法,有的提出把岗南水库的水引来,我们把这些意见都汇报到了县里。
东焦老党员翟换玉每年多次找县委,要求解决山区丘陵的用水问题,引起县委重视,专门研究了翟换玉的意见,在他们村北山沟里修了小水库。后来,经县里领导研究由张建荣等同志负责,让水利部门在县北西部山区勘察设计,从平山县烟堡源泉渠跌水上边引水修环山渠,一直修到石井。他记得和康金禄在那里研究工作,到渠道检查,大家都很有信心,康金禄和平山联系时,费了很大的劲。那条渠是1966年初春动工的,经过大家积极努力,环山渠修成,旱田受益,产量开始提高,人们生活有所改善,大家都非常高兴。但是水库没有水源保证,蓄水困难;渠道水源不足,不保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张建荣在任列席常委期间,曾听人们议论过张屏东在修岗南水库时留着水口,有修渠道的条件。县里组织考察修建引岗渠,勘察渠线,他参加了两、三次
“四清”刚过,文化革命开始,决定修引岗渠以后,开展大讨论,提高认识,这是统一思想,发动群众的过程,也是想办法的过程。冶河渡槽和王常峪隧洞是两个难度最大的工程,能否攻得下,开始不少人有些怀疑。水利部门和技术人员说,群众要求很迫切,只要领导有决心,我们就有信心,多大的困难也不怕,通过讨论统一了思想。这项工程修成,可以解决全县山区丘陵的用水问题,不但当代人们受益,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因而,大家都很拥护。
1969年春天缑增福来到获鹿,经过几个月,接替张永安,任革委会主任,由杜英杰等同志组成指挥部,后来,徐静、董禄云等同志参加,负责组织施工。那时,经济条件差,物资困难,技术水平低,没有机械设备。工地需要什么,公社就积极筹备,各公社把电动机、柴油机送到工地,把机关里和道边的树伐了送到工地。各公社组织民工营,缺什么,村里就拿什么,记下帐以后再说,民工们记工分,参加生产队分配。平山当地的石头不能用,人们就从黄岩等几个村找能用的石头运到工地。我在永壁公社任职时,张三喜到工地带工,他不怕苦,不怕累,带头实干,工作做得非常好。
这项工程顺民意,领导决心很大,大家都非常支持这项工作。水利部门的人员干劲很大,拼命地干。技术人员张文庆经验丰富,信心很足,他们的工作做得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