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主编园地 > 《水从柏坡岭下来》写作前后 > 内容阅读
写作前后 (6)编写中的几个问题

2001年后半年,根据采访的内容和搜集的资料开始系统地编写,编排结构,理顺章节,把修建引岗渠这个事件系统地写出来,间或采访一些细节和重点人物。

在编写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贯穿一条红线,就是艰苦创业的引岗精神。在《冶河灌区志》中,他们总结了四句话“自力更生,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团结治水”。我在引用时调整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群众,团结协作”。前边两句意思相近连起来念着也顺口,成为一种精神,就不能只指治水。当然不是只把引岗精神,柏坡水等字句挂在口头上,而是要把这种精神渗透、贯穿在整个文章之中,这是这本书的核心。

2、改变一种错误的习惯,不能说现在好了,就说过去怎么怎么不好。原来获鹿在许多方面是非常辉煌的。修引岗渠为了改变老八成,当时有一个顺口溜“旱收平原,涝收山(山区),凑凑合合八成年,修上引岗渠要让获鹿每年都是十成年。我掌握两种说法,单说山区可以说那时还很穷、很苦,要概括地说那时还不象现在这么富余。

3、不搞新伤痕文学,造成消极后果。修引岗渠时最大的一个威胁就是“黑渠”之说,缑书记不愿意让写,可是我觉得不写不行,省地的争论是客观的。我从两个方面去写,一个是写省地领导的争论,而不是获鹿和省地领导争论,焦点是水资源配置问题,是工作上的正常争论,当然获鹿的利害直接取决争论的胜负。另一个是怎么写丁廷馨是这个人物,人家是省里的干部,到那里去了解他的情况,只能到省里,经过多方联系找到了河北出版社出版的《血色冀中》,那是一本记述抗日战争的书,有丁廷馨的一篇文章《高阳军民与敌巧周旋》。通过这本书对他有了粗浅的了解。丁廷馨`1916年出生,五一反扫荡时任高阳县委书记,建国后先后任保定市长市委书记,省水利厅副厅长省委农工部长,省革委副主任省人大副主任,1985年离休。这样一个高级干部一定得写成一个正面人物。所以写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工作认真负责,不怕承担责任。他作出的决定,你没有充足的理由是推不翻的等等对他进行了正面描写。后来张书亭干脆把他的名字换成了马志民。

另外,不说套话,不那么刻意贴近政治。在修建引岗前后,获鹿人民修渠、打井、平整土地,植树造林,创造了这么好的生产条件,1974年3月25日低线通水受益,当年增产7000万斤粮食,那时说是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难脱套话之闲,现在要说成是抵制四人帮的结果也显得牵强附会,觉得很别扭。所以,尽量不那么写,比较客观地去写,人们才能够接受。

4、实事求是,不人为地塑造英雄。处理好领导英明和群众英雄的关系,以及体现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一般群众的作用。我想,我们不是为那个人树碑立传,而要反映出那个时期的英雄群体和他们的创业精神。

比如,引岗渠是怎么决策的,有的说过是缑书记决策的,我说不能那么说,从我当时搜集的资料看,缑书记是1969年4月调来的,他说他是夏天来的。引岗渠1969年4月开始测量,杜英杰书记诗词注解中有一句话,1968年征询设计方案。显然,引岗渠的提出与缑书记来获鹿工作的时间不符。我说写缑书记带领获鹿人民修引岗渠怎么写也不过头,如果说是他提出来的就不实事求是。

实事如何呢?我们书中写的是实事,是地区水利局资深的业务副局长周洪烈提出来,元氏县水利局资深的业务副局长曹梦周证实。曹梦周是龙尧人,解放前参加工作,从地区水利局下去的,始终没有离开水利部门。文革前源泉渠引水逐年减少,获鹿多次和地区水利局要水源,在这种情况下,周洪烈说,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能从岗南水库引水了。

获鹿也有一个人在文革前说过类似的话,他叫张绍安,是获鹿水利战线享有盛名一个老职工。他原籍山西新绛县,1899年出生,小学文化,年轻时来河北打工,1933年曾在平山县民生(现兴民渠)掌管账目。后几经周折1938年经人介绍来到源泉渠管理财务至退休,1990年6月逝世。

在获鹿,水利部门把引岗渠提上议事日程是1965年,当时,代理科长高庚。临时县委(县委书记带领许多干部不到赵县参加四清大会战)把引岗渠提上议事日程是1966年冬或1967年春,当时主持工作的是王明杰。

这么说,和杜英杰说的1968年征询设计方案,是比较吻合。

我和缑书记座谈时,缑书记历数获鹿地面的水利建设,最后说引岗渠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是获鹿人民多少年来治水继续,我觉得总结的很对。

总之,我的愿望是想实事求事地反映本来的面目,由于搜集资料的局限性和写作水平制约,可能会有偏差。所幸已经建起网站,那就,书中损失,网上补吧。

从下半年开始系统写作,到2002年春节前,出了一个初草本,送老领导和朋友们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