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一渠水 换来万担粮
———介绍河北省获鹿、平山、元氏
三县人民自力更生兴建引岗渠的事迹
河北省获鹿、平山、元氏三个县的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奋发图强学大寨,建成了一条大型引水灌渠,叫引岗渠。这条渠北边从平山县的岗南水库起,穿过获鹿县,南边到元氏县的“八一”水库,有二百里长,可以灌溉四十四万亩土地。……
获鹿、平山、元氏这三个县,在太行山东边山脚的地方,山坡丘陵占一半还多。这一带地方,风多雨少,十年九旱。解放前,当地有这么两句话:“下雨滚石头,没雨渴死牛”。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三个县的人民开渠打井,分别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可是因为地上水源不足,地下水源也很缺,粮食棉花产量还是低而不稳。拿获鹿县来说,有人就说它是“老八成”。怎么叫“老八成”呢?就是说获鹿不是涝就是旱,八成年景难改变。广大基层干部、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决心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要打大仗,创大业,立志改天换地,重新安排河山。他们给县委提意见说:“人家大寨一日千里,咱们呢?守劲大,闯劲小,“老八成”不改变那怎么行呢?群众的批评,触动了县委领导的思想,获鹿县的低产面貌一定得改变。要改变一个县的面貌,从哪着手呢?县委领导成员,迈开双脚,到群众当中去调查研究找办法。他们走遍了山区、丘陵、平原的十几
——————————————————————————————————————
[注]:原文根据1974年11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记录整理
个公社一百多个大队,亲眼看到了严重缺水的现象,也看到了有一些社、队大干实干、兴修水利,改变了面貌。这里边有一个上寨公社北寨大队,这个大队的耕地全都在丘陵岗坡上,常年干旱缺水。一九六四年以来,党支部带领群众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青石板上凿清泉,打井筑坝修梯田。改变了生产条件,农、林、牧、副都有很大发展。北寨大队改变面貌的事实使县委认识到,“老八成”思想打不倒,大寨精神学不了;学大寨不能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必须大干,彻底革命。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获鹿县的低产面貌呢?县委就让全县人民讨论,贫下中农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们守着岗南水库种旱田,为什么不修渠引水把旱田变成水田呢?”有的更一针见血的说:“光求过得去不行,咱们要打大台子唱大戏,修引岗渠重新安排获鹿河山。”
人民要革命,有的说:“老八成”是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还有“智叟”那号的人也说什么“水库离这里一百多里,工程大,困难多,要把水引来不容易呀。”什么“八成年景天注定”,什么“引水不容易”,这是想用“天命论”,“唯条件论”把人民的思想捆住。获鹿县的各级领导和干部社员,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深入开展“是大干还是小干;是革命还是守旧摊子”的讨论。引岗渠要不要修?能不能修?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获鹿县的贫下中农,不光决心要修,也用事实作出回答,能修。这个县的石井公社张庄大队,有三百多户,社员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两年,打通了一条四百多米长的隧洞,建起了扬水站,把渠水引进了村,浇上了地,使这个多年缺水的村子变得绿树葱茏,庄稼茂盛,生机勃勃。从张庄大队的变化,县委看到了人民群众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无穷无尽的力量。三百户的大队能劈山凿洞,几十万人民的获鹿县就搞不成引岗渠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建引岗渠解决水的问题,是彻底改变获鹿县生产面貌的百年大计。毛主席的教导,群众的力量,使县委受到了一次路线教育,进一步坚定了自力更生兴建引岗渠的信心,作出了“学大寨,战引岗,誓叫获鹿变水乡”的决定。接着,获鹿县委向元氏、平山两个县提出了共同兴建引岗渠的倡议。两县的领导和群众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倡议,他们说:“修引岗渠浇旱田,多增产多贡献,这是革命的需要,我们坚决干。”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九七零春天,三个县的几万民工在百里工地上摆开战场,劈山凿岭,跨沟架桥,大战引岗的战斗打响了。
引岗南水库的水,要垂直通过一条三里多宽的河,这条河叫冶河。在冶河上边要架一个高大的渡槽,一千一百七十多米长,六米宽,二十六米半高,就是说有七、八层楼那么高。这个渡槽大槽孔有四十八个,小槽孔有一百四十七个,修这个大渡槽是引岗渠的一个重要工程,的确不容易。当时有人说:“过去在这修个小铁路桥,河滩上摆了不少挖土机、大吊车,你们修渡槽比铁路桥高十几米,没机器,没技术,两手攥空拳怎么修得成?”可是,广大干部群众不听这一套,他们相信,只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们说:“历史从来就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有毛泽东思想,有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大渡槽一定能修成。”
修石拱渡槽,光石料就需要十几万方。采这么多石头,把全县的所有石匠都调来,十来年也打不完,民工们说:“抡起铁锤闹革命,咱们自己干。”参加修渡槽的十二个公社五千多民工,带着干粮,风餐露宿,踏遍青山,开辟了几十个石场。永壁公社的民工生长在平原,许多人没有跟石头打过交道,开始他们不会打眼装药,五百多人费了很大劲打了一百多个眼,都放了冲天炮,一块料石也没崩下来。可是,他们坚决相信实践出真知,不灰心不丧气,一边派人到采石头有经验的兄弟社队学习,一边摸索采石头的规律,一传十,十教百,从来不会打石头的人,大部分成了能工巧匠,一共打出了六千多方合规格的料石,满足了施工需要。民工们还自己动手办起了炸药厂、水泥厂、石灰厂、木工厂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和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破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挖槽墩基坑更始一个硬仗,宽阔的河滩上净是乱石头,河道里的稀泥没过了膝盖,当时正是十冬腊月,河卵石上结着薄冰。根据测量要下挖十八米深,槽基才能打在岩石上。高庄公社的二百多干部、民工,冒着寒风,踏着冰水,在基坑里挖沙去石,挖到八米深的时候,坑壁塌了,泉窝的水流得很满,二十多台抽水机也不顶用,这样基坑不能再挖,怎么办呢?县委在工地上召开了有民工、技术员、干部参加的“诸葛亮会”,大家提出,用打铆筋桩的办法。这时候,又有人说话了,“当年修冶河公路桥的时候,是潜水员穿着潜水衣钻到水里打铆筋桩,你们就凭雨鞋雨裤也想打铆筋桩?那是没有苇叶强包粽子。对这种论调,民工、干部立刻进行了辩论。大家说,我们有革命的红心铁手,铆筋桩打定了。他们反顾研究,按照打机井下管子的道理,真空浇注。一不要潜水员,二不用潜水衣,人在地上站,要干水下活。机井队的同志听说以后,带着打井机具来帮助。县农机厂的工人知道了,连夜赶制钢管支援。就这样奋战一百多个日夜,经过十几次试验,三十五个铆筋桩顶着槽墩立起来了。
随着槽墩的节节升高,高空运料又成了问题,槽墩高出地面十几米以后,需要把上万重的木托架架在上面做拱圈。开始,他们用一百多人拿绳子往上拽,托架重,人力小,一连拽了十几天,一个托架也没有架上去。这时候,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吊车,干部、民工们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吃饭不香,睡觉不安,工地领导同志组织大家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李村公社民工宗清俊、张墨辰、张春恒几个人在一起研究,他们苦战四天四夜,利用滑轮绞磨做成了一种土吊车,把一扇扇木托架吊在槽墩上空。永壁公社民工,在用土吊车往上运料石的时候又对土吊车做了改进,原来要五十多人拉吊车的摇臂,改进以后,只用两个人就行了。这样,运料时间大大缩短,一块六、七百斤重的大料石一分钟就送上拱圈,镶嵌在渡槽上。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民工们用集体的智慧创造了上百种土机器土设备,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力,他们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砌料石一万七千多块,砌石方量总计十万多立方米,把冶河渡槽架起来了。在二百多里的引岗渠上,这样的石拱桥大大小小一共有十八座,总共有六华里长。这些工程的建成,又一次用最生动的事实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修引岗渠,逢山凿隧洞,遇沟搭渡槽,搭渡槽有困难,凿隧洞更有危险。可是千难万险难不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民工,他们手拿铁锤钢钎,打通了总长十二里的七条隧洞,拿“军民团结隧洞”来说,有两千七百多米长,高、宽都有五米多,洞里全都由料石衬砌。凿这个洞的时候,民工们先打成二十六个斜井、竖井,在五、六十米深的地方分头掘进。隧洞要通过沙石岩层,一进入巷道不断发生塌方,民工们怀着为社会主义争光,为毛主席争气的雄心壮志,冒险进到巷道里,摸索塌方的规律,夺取掘进主动权。他们采取短进快砌等办法,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塌方最严重的是一号斜井,塌方的时候,小石块掉下来就像下雹子,大石块有几间房子那么大。碰到这样的危险情况,共产党员史永计把手一挥说:“困难吓不倒英雄汉,塌方大没有我们的志气大,我们是共产党员,人民公社社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史永计和施工员李大会等十二个人组成了战塌方抢险突击队。他们把革命样板戏的杨子荣当作榜样,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苦干了二百多天,战胜了一个个塌方地段。到最后一个危险的地段的时候,一天早晨,史永计和李大会带着突击队,精神抖搂快步进入了险区。在洞底塌方的地方,史永计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今天这一段是关键的一仗,我们要发扬决战决胜的精神,一定打好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