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绘新图
——河北省获鹿、平山、元氏县
民兵积极参加兴建引岗渠
在河北省境内太行山东麓,滔滔的河水象一条巨龙,从平山县的岗南水库重出,越过二十多个山头,跨过五十多条河沟,一泻二百余里,横贯获鹿县,进入元氏县“八一”水库。这就是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广大民兵和社员群众一起,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奋战四年建成的引岗渠。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山峰连绵,蜿蜒起伏,解放前严重缺水,别说浇地,就是吃水很多地方也得靠天。解放后,三县虽然都兴修了一些小型水利,但仍然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粮棉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面貌,促进农业大上快上,一九六九年冬,在获鹿县委的倡导下,三县县委一起作出了修建引岗渠的决定,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一九七零年春,三个县的数百个民兵连队数万民兵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在百里工地上摆开战场,打响了修建引岗渠的战斗。
民兵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导,凭着一颗红心,一双手,逢山凿隧洞,遇河架渡槽,在太行山区绘出了一幅幅壮丽的图画。雄伟的“冶河渡槽”,就是民兵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成的枢纽工程之一。
冶河渡槽,长一千一百七十米宽六米高二十六米半,跨度二十米的大槽孔四十八个,小槽孔一百四十七个,站在河心仰望,像一条彩虹飘在虎头山和光禄山之间。
开始,他们的设计方案不是修渡槽,而是要在冶河底下修两条倒虹吸。按这一方案需要四百多吨优质钢材和上万吨高标号水泥,广大民兵说:
————————————————————————————————
[注]:本文原载1975年3月9日《解放军报》第三版
“社会主义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咱们这里有山,山上有石头,我们修石头渡槽!”领导支持了广大民兵的意见,作出了修石头渡槽的决定。
修石头渡槽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需要十多万方石料,采这么多石料,把全县所有石匠都调来,十年八年也打不完,民兵们提出:“挥舞钢钎干革命,自打石头自垒成。”的豪迈口号。十二个公社的五千多名民兵,带着干粮,风餐露宿,开辟了几十个石场。黄岩岭上,青龙山脚,人山人海,热火朝天,锤钎当当,炮声隆隆。民兵们大干苦干,很快就预备足了石料。
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困难又冒出来。挖槽基坑是修渡槽关键性的一仗。茫茫河滩,乱石滚滚。要在这一千多米宽的河床上开挖三十多个几十米深的基槽坑,困难确实不少。数九寒天,高庄公社民兵营营长聂子强带领二百多名民兵,一马当先,砸开冻冰,跳进水中,手舞铁锹,挖沙取石。凛冽的寒风袭来,冰凉刺骨,他们越干越欢。随着基坑的加深,坑里的水越来越多,他们就用抽水机抽水。再深下去,坑底出现潜流,二十多台抽水机也无济于事。潜流阻碍着工程,不能继续挖下去,怎么办呢?这时,施工团的负责同志组织起“三结合”的技术小组,召开“诸葛亮会”,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民兵王付书、张立更提出了真空浇注打“铆筋桩”的办法,经过十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困难。
随着槽墩的节节升高,高空运料又成了问题,几吨重的托架上千斤的巨石,要运到几层楼高的槽墩,没有起重设备工程就难于进行。这时有人提出向上级要起重机,可是广大民兵表示决不当遇难退缩的懒汉懦夫,要做迎着困难前进的闯将。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于是整个工地掀起了一个“人人献计献策,个个想土办法”的热潮。大家以沙滩当纸,树枝做笔,石头蛋做模型,进行研究。终于试验成功了“独柱摇臂土吊车”,一个大托架和千斤石料用不了几分钟就被送上了槽墩。
经过四年奋战,获鹿、平山、元氏三县广大民兵和群众一道,胜利地完成了引岗渠工程,扩大水浇地面积四十四万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过去,获鹿县粮食亩产只有四百三十斤,去年一跃达到了亩产八百零二斤。
(石军、铁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