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颂歌 > 报刊媒体文章 > 内容阅读
石家庄日报文章

“愚公”创新业 银河绕太行
——记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
修建引岗渠的事迹
“愚公”创新业 银河绕太行
——记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修建引岗渠的事迹

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革命英雄气概,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修成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干渠北起岗南水库,横跨平山、获鹿、元氏三个县,绵延二百华里,南入元氏八一水库,沿途穿过二十多座山头,跨越五十多条沟河,可灌溉45万亩土地。渠修通了,万名引岗战干,个个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几年来引岗渠战斗的滚滚波涛,在他们胸中汹涌翻腾……
(一)
1969年初,获鹿县人民,决心以大寨为榜样,重新安排获鹿河山,提出了修建引岗渠的计划。这一计,立即得到平山、元氏两县人民的响应。他们认为修建引岗渠,不仅能改变获鹿山河面貌,也是平山、元氏两县大上快上农业的重要措施。可是,有些人听说修渠引岗南水库的水,把脑袋摇成了货郎鼓,说什么:“岗南离咱这么远,山高河多又艰险,可得好好揣摸揣摸,别闹个鸡飞蛋打,骑虎难下。”有的人还提出了些修修补补的方案,主张过得去就行啦!
一个是不需要修,一个是搞修修补补。两种意见,一种思想就是,就是不赞成修建引岗渠。
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了三县人民面前,也摆在了三县县委面前。三县县委进一步发动群众讨论这个问题,让群众回忆历史,总结几年来学大寨的经验和教训。
获鹿县是一个水源缺乏,十年九旱的地方。境内虽有几条河流,但都是季节性的,缺乏水源。解放后,曾经修建了几条渠涎和一些水利工程,由于水源不足,一遇干旱,生产用水没有保证,特别是一些山区和半山区,一年到头扁担不离肩,抗旱保丰收。群众尖锐地说:“地上水没准头,地睛水不够用,不引水库的水,农业怎么上?怎么学大寨?”
修修补补能不能解决水源问题?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
1968年,获鹿县人民,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鼓舞下,苦干、实干,使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上了《纲要》,单产比1964年增加103斤。担是,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继续革命的劲头不大,只是小打小闹,结果到1969年,四年时间,亩产只增了30斤。群众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家一日千里,我们千日一里,年年都是老样子”,“守劲大,创劲小,老是踏步不得了”
深刻的教训,尖锐的批评,使获鹿县委认识到;修建引岗渠,解决水的问题,是大上快上农业的大问题,是砌底改变获鹿面貌的百年大计,也是全县人民迫切要求。从而,坚定了修建引岗渠的信心和决心。
一波未平,一浪又起,1969年的隆冬季节,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盼望已久的岗渠动工兴建了。这时,有的人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给群众泼冷水,说什么这个渠“工程大,投资多,光凭县里搞不成。”
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搞成这项工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三县县委的领导同志,迈开双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获鹿县白鹿泉公社谷家峪大队是一个一百多户的小山庄,依靠自己的力量,凿通了200米长的山头,把清清的泉水,引进了村庄。石井公社张庄大队,有300多户,他们自力更生,苦干两年,凿成了一个400米长的隧洞,使这个缺水的山村,绿树成荫,庄稼旺盛,到处呈现出着生机勃勃的景象。两个大队开山凿洞的事迹,使获鹿县委的领导同志受到了启发,解放了思想,深深懂得:群众中有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无穷无尽的力量。100户、300户的村庄能开山凿洞,三县百万人民,为什么就不能修成引岗渠?毛主席说:“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主席教导,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力量。群众说:困难怕大干,大干就能克服困难。广大群众坚决表示: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干一场,修不成引岗渠,决不罢休。
(二)
在引岗渠上,一座座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石拱渡槽,像彩虹一样,把山山壑壑连接起来;一条条大型隧道,像地下长龙似的穿山越岭而过。这些雄伟艰巨的工程,是获鹿县人民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兴建起来的。
按引岗渠原来的设计方案,要在冶河修建两座倒虹吸,需要几百吨钢材,而且要到北京、武汉加工制造高压水泥管。可是,从哪里来这么多钢材呢?有人主张:“没有就向上要,反正巧媳妇做不了无米之炊。”广大干部和民工不同意当伸手派。他们说:“社会主义不是等来的,也不是伸手要来的,是靠双手创造的。我们县有的是山,有山就有石,改变设计方案,就地取材,土法上马。”获鹿县委组织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人民事业的前进”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教导,学习大寨贫下中农和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的英雄事迹,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决心自己动手修改设计方案。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土专家”张文庆同志,勇敢地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和从民工中选拔出的技术人员项风冒雪,跋山涉水进行现场勘测设计,经过多次修改,终于设计出一座大型空腹式石拱大渡槽。
在冶河上空架起高26米,项宽6.5米,长1100多米,需开挖基础17米深的大渡槽,在获鹿的修桥史上是空前的。有的人看到民工们没有设备,担心修不成。可是,民工们却豪迈地说:“没有技术干中学,没有设备自己造。”就这样,他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施工初期,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力更生办起了工具修造厂、木器厂、炸药厂、石灰厂、水泥厂。
几吨重的木制托架,上千斤的大石头,需要往桥墩上运送,没有起重设备,他们就召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民工、南白砂社员宗清俊,为了制造土吊车,多少个日日夜夜没有休息好,通过自己琢磨和民工们研究,经过多次的实践、修改,30米高的“I”字型的“独杆摇臂土吊车”制造成功了,民工们就是利用这样的土吊车,一扇扇木托架吊到了六七层楼高的桥墩上,块块银灰色的巨石镶嵌在渡槽上,解决了一个高空吊运的困难。
修建20米大跨度的空腹式石拱渡槽,根据资料规定,需要同时拱圈。48个大孔、147个小孔,光拱圈就需要木材七八千立方米。哪里来这么多木材?在获鹿县委的倡导下,渠道上的大树砍来了,机关的大树也伐了,可是,连国家调拨的木材加在一起,还不到2000立方,在新的考验面前,广大干部和民工一起提出了许多办法,经过研究采取了加大桥墩,分组拱圈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仅冶河大渡槽用石料一项,就是10万立方米。这些石料垒成一米见方的石墙,相当于整个渠道的总长200华里。这些石料,都是获鹿县人民采取“自打石头自加工,自己运输自垒成”的办法,从十几里、几十里远的山上运来的,动用大车、小车十余万辆次。在那繁忙的日子里,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数九寒天,公路上人来车往,络绎不绝,排成队的车辆,像一条巨龙,蜿蜒数十里。
在引岗渠上的大型建筑物何止这一个。有横跨240米以上的太平河渡槽和跃进渡槽;有620米长的冶河倒虹吸;还有2700米长的军民团结隧洞和750米长的在险峰隧洞等。
在开凿几条大型隧洞时,开始什么机器设备都没有。真是困难重重,民工们就在喷泉四射、沥水成溪下工作,穿着雨衣都把衣服淋透,但困难并没有吓倒英雄的人民,而是被人们一个个战胜了。群众形容施工初期的情景是:“手握钢钎用锤砸,出渣提水麻绳拉,提着油灯点炮捻,赶烟排水土办法。”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工们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武装,他们向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进军,自己制造了鼓风机、卷扬机、抽风筒,自己承装了电机、风钻,使掘进、出渣、运料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了解决零部件不足的问题,他们提出能修就修,能造就造,不会就学。终于生产出空压机阀片等许多零件,保证了施工需要。冶河渡槽爬牛拱圈时,急需大量穿钉,机电人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己动手制造了土镟床、土车床,生产出四万多根穿钉。他们还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从来不浪费一厘钱,连一根木棍,一个钉子,一寸铁丝,他们都很珍惜。民工们听说回收一个水泥袋四角钱,就千方百计的把水泥袋完整无损的保存起来。仅修建温塘河和冶河渡槽回收的水泥袋,就值五六万元。这些生动的事实,谱写着一曲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在这场气壮山河的战斗中,成千上万的妇女参加引岗渠的战斗,在工地上,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扶钎、抡锤、抱钻、装药、点炮,推车,什么苦活重活她们都抢着干。
(三)
人们靠毛泽东思想修建引岗渠,引岗工地又成了三县人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引岗战士心明眼亮;在这个战场上,引岗战士更加坚强。
正因为人们有了毛泽东思想,在困难面前,不怕苦,不怕死,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获鹿县王常峪施工团副团长史永计同志的英雄事迹,就是突出的一例:
1971年春天,正当军民团结隧洞向前掘进的时候,一号斜井的主巷道突然塌方了,滚滚的大石头,把直径二尺的支撑木给砸碎了。塌方延续了八个月,民工们连续奋战了八个月,这八个月是考验人们意志的八个月。面对泥石流般的塌方,分团副团长,共产党员史永计同志来到现场和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一起奋战塌方,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鼓舞下,个个信心百倍。
“明知征途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史永计同志和民工们组成了抢险突出队。民工们犹如冲峰打仗一样,个个精神抖擞,跑步进入险区送泥,跑步进入险区垒石。史永计同志,站在危险的地方指挥战斗,垒石发圈。在不苦不怕死的英雄面前,主巷道一米一米地前进了。就在这前进的时刻,塌方又发生了,这次塌方在主巷道前进的方向,出现了大裂缝,为了防止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