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鹿泉市情 > 鹿泉市情 > 内容阅读
也谈“石家庄”的根在哪里
谢树坤
2011年11月11日,《家庭百科报》18版,高朝霞先生的《“石家庄”的根在哪里》一文我有幸拜读。
文中开始说了一下百年之前石家庄的状况是个是么样子,在此不再赘述。摘录高朝霞先生《“石家庄”的根在哪里》一文中发表见解的几段文字,请大家分享。他说:“……再往前推,石家庄是怎么来的?说法不一。
现可查最早关于石家庄村的记载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毗卢寺的碑记上有此村的记载。石家庄市知名学者梁勇在《石家庄探源》一文中称,根据各类史料分析,石家庄村应该是始创于明初的真定卫(驻屯今正定的军队)的军屯或官屯。由马、于、谷、赵、殷等姓氏的军屯官兵和后裔定居成村。
梁勇说,石家庄村的于氏后人回忆,“四清”前(1964年),族内《于氏族谱》,上面记载,于氏始祖在洪武年间推行卫所军屯时,留驻真定卫,在此建庄。据此分析,可能这个村庄的始创者中,姓石的军官地位最高,故名石家庄,而后来,石姓绝后,但村名却留了下来。
另有一种说法是,军屯于此的共有十大姓氏,村子始名“十家庄”,后逐步演变为“石家庄”。
梁勇说,“可以断定的是,在整个明代,这个庄既不属于真定县,也不属于获鹿县,而是一直属于真定卫。所以,在万历的《真定县志》和嘉靖《获鹿县志》中,都没有这个村的名字,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军籍改民籍,石家庄村才归获鹿县管辖,所以清乾隆《获鹿县志》始见“石家庄”村著录。”
梁勇先生属于知名学者,我十分敬佩。我想补充一点,请梁勇先生和各位读者斟酌。“石家庄”那块地所处的位置不会改变,那一带的村子所处的位置,大概也不会改变。
在原获鹿县东部及偏南和正定府交界处,属于原获鹿县的村社,在清代有方台社、留营社、镇头社、塔冢等社。其中离“石家庄”比较近的几个村庄有:赵陵铺,县东三十里。柏林庄,县东三十里。市庄,县东三十里。元家营,县东三十五里。石家庄,县东三十五里。东焦,县东三十五里。休门,县东四十里。北栗村,县东四十里。东北栗村,县东四十里。范潭村,县东四十二里。花园,县东四十五里。槐底,县东南四十五里。方壁,县东南五十里。尖岭,县东南五十里。
1985年出版的光绪版县志地图
 

1990年出版的组织史地图(和光绪版地图基本相符)
从这些村庄距离原获鹿县城的远近来看,“石家庄”不是最边远的,它处在获鹿县东部及偏南边缘一带的村庄当中,应该说,它所在的位置,是属于原获鹿县地面的。真定卫在“石家庄”的驻军是个什么级别的单位呢?在高朝霞先生的文中没有看到。按现在的军营管理模式分析,如果说“石家庄”是真定卫下属的其中一个军营和家属区,他是在获鹿县地面的,归真定卫管理。和前几年驻石家庄的六十三军、二十七军一样,他们驻原获鹿县师团的军营和家属区在获鹿县地面,而他们属于军队管理,而且,他们家属的户口也不在获鹿县,而在石家庄市的某个派出所。但是,他们在获鹿县地面是不容置疑的。
梁勇先生说,“可以断定的是,在整个明代,这个庄既不属于真定县,也不属于获鹿县,而是一直属于真定卫。所以,在万历的《真定县志》和嘉靖《获鹿县志》中,都没有这个村的名字。”我觉得这么说,概念不够清楚,只说明了它的上下领导关系,不能说明它的地域归属关系。那个地方没有记载,不等于没有归属。没有记载的地方就不属于当地州县的地盘吗?
另外,从当时的征兵制度来说,资料记载“卫所军户以旗军家庭为服役单位,一户出一正军,军家其余男性为军余,属正军的预备人员,一旦正军亡故或年老、逃故等项开除之后,余丁应继正军替役。如果卫所旗军因故没有成丁应替入役,则需要到其所对应的州县军户去清勾成丁应役。”一般情况下,一个卫可能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和众多的百户所,“石家庄”的驻军对应的州县是哪里呢?
说“石家庄”原来是获鹿县地面上的一个小庄,好像不如说是正定卫的军营和家属区更有面子,但也不能过于牵强,硬从获鹿县分离出去。不过获鹿县在历史上,大都是直属正定府管辖的,“石家庄”当然也是正定府的了。
“石家庄”的根在哪里,我觉得它原来的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积淀。从现在石家庄一带出土的历史文物来看,它也是一块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的黄金宝地;清末民初,铁路的修建,工业的兴起,使她成为城镇;近代,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和中国人民的红都,毛泽东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它是中共中央指挥人民军队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解放的重镇,留下了朱德总司令的诗篇,留下了许多老革命家的足迹,为石家庄的文化培育了浓重的红色细胞;现代,1968年2月,省会从保定迁至石家庄,使之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出现了又一次跨越。
“石家庄”的根究竟在哪里,我是为了解闷,有话想说就说,谬误难免。另外,我也没有明代的地图说明原获鹿县的管辖范围,只是参考了一下清代和民初的地图,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附高朝霞文章

 
上一篇:没有文章
下一篇:鹿泉一山洞藏北宋牧羊人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