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鹿镇[Huai lu zhen],位于鹿泉市城区,系鹿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6年1月与新城乡、申后乡部分村庄合并仍为获鹿镇,始终为县治所在,系鹿泉市最大乡镇之一。
现获鹿镇境域东与石家庄市新华区毗邻,南与本市开发区接壤,西与白鹿泉乡、石井乡相连,北与大河镇交界,总面积48.32平方公里。
合并后的获鹿镇,管辖1——8街、曹庄、杨庄、贺庄、郑家庄、张家庄、杜家庄、下聂庄、大李庄、黄峪、大毕村、小毕村、南高庄、西马庄、东马庄、北新城、南海山、北海山、东辛庄、石柏村等27村,25991户,62619人,其中男性30797人,女性31822人;土地35044亩,林地15099亩。
2005年度,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9.05亿元,经济总收入实现49.46亿元,财政收入52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85元。
307公路(青岛至银川)正线、复线(石获北线)东西向穿过本镇中部。
京赞公路(北京过行唐县、灵寿等县至赞皇县)南北向穿过本镇中部。
张石高速公路(张家口至石家庄)在镇东和本市北斗路(鹿泉市抱犊寨至石家庄市植物园)立体相交。
沿山公路在本镇西部南北向通过。
石太铁路在本镇中部东西向穿过,设有获鹿火车站。
石家庄市大郭村至平山县宋家峪的地方铁路在本镇东部经过,设有货站。
东2.5公里有海山岭,海拔191.9米。
西2.7公里有名山莲花山,海拔507.0米;4公里有名山抱犊寨,海拔575.4米。
西南1公里有牛坡山,海拔——。
西北1公里有奇石山,海拔——。
太平河在本镇中部由西向东出境,入石家庄市,在城区东部纳源于本市黄岩村的太平河支流。
获鹿镇西邻土门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要塞,秦末汉初“背水之战”之时,是赵国营垒。从隋分石邑县析置鹿泉县起,该镇即是县治所在,至2007年已经由1411年的历史。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谋反。次年(公元756年)春正月,常山郡陷于叛军之手。二月,官军以李光弼、郭子仪为统帅,出井陉关与“贼将史思明战,大破之”,收复郡县十余,三月,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山县为平山县,鹿泉县为获鹿县,鹿成县为束鹿县。从而看出,当时国家把和“安禄山”有同音、同字(鹿、山)县的名字都做了改动。从此,鹿泉县改为获鹿县至1994年撤县设市。
区划归属
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获鹿县志》记载:
①、在城社管辖城内、东关、南关、西关、顺城关,并领村十七,海山岭、十里铺、高家庄、大毕村、小毕村、薛家庄、石井、山后张庄、山后封家庄、黄岩、栈道、东西土门、郄家庄、白家窑、胡申铺、西杨家庄、西薛家庄。
②、郑家庄社领村二十,张家庄、杜家庄、郑家庄、李家庄、聂家庄、武家庄、小梁家庄、水峪、符家庄、申后、方台、横山、上庄、张营、南郭村、西王村、大谭村、小谭村、瓮村、台头。
二、民国时期
获鹿镇为 “第一区即在城区”。第一区35村编为35乡。管辖城内、东关、南关、西关、顺城关、海山岭、十里铺、高家庄、大毕村、小毕村、薛家庄、石井、山后张庄、山后封家庄、黄岩、栈道、东、西土门、郄家庄、白家窑、胡申铺、西杨家庄、西薛家庄、张家庄、杜家庄、郑家庄、李家庄、符家庄、聂家庄、武家庄、小梁家庄、水峪等村。
三、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前期,县城、铁路沿线敌强我弱,我方无社区设置。
抗日战争后期,建屏县(获鹿路北)七区设置
1940年8月——1945年11月,第五区,系获鹿县民国时期的在城区、于底区部分村庄及周边一些村庄,所辖村庄由1942年的6个村,1945年初增加到39个村。辖王屋、高家窑、黄岩、封家庄、张家庄、东庄、小封庄、岸下、石井、北薛庄、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北许营、南许营、屯头、阎同、北故城、南故城、曲寨、邵营、双庙、小毕村、大毕村、小刘庄、小栈道、杨庄、曹庄、贺庄、西园、西关、南关、东关、顺城关、城内、南海山、北海山、小辛庄、高家庄。
1945年4月,县委、县政府通过对一区、二区及五区所辖区域进行局部调整,县城一带增设为第七区,共辖32个村庄。由一区划来的栈道、谷家峪、东胡申铺、西胡申铺、白鹿泉、西杨庄、段庄、西薛庄、枣林、郄庄、花园、曹坊、东土门、西土门等14个村;由二区划来的天井沟;由五区划来的王屋、高家窑、黄岩、封家庄、张家庄、东庄、小封庄、岸下、石井、北薛庄、杨庄、曹庄、贺庄、西园、西关、南关、东关、顺城关、城内,共34个村。(村庄数目待考)
1947年6月,上级决定正太铁路以北五里地以内划归获鹿(路南)县,和井陉(路南)县,随即区划改变。
四、解放战争时期
获鹿(路北)县七区设置
1945年11月——1946年3月,县城一带为第七区,辖栈道、谷家峪、东胡申铺、西胡申铺、白鹿泉、西杨庄、段庄、西薛庄、枣林、郄庄、花园、曹坊、东土门、西土门、天井沟、王屋、高家窑、黄岩、封家庄、张家庄、东庄、小封庄、岸下、石井、北薛庄、杨庄、曹庄、贺庄、西园、西关、南关、东关、顺城关、城内,共34个村。1946年3月并入第一区和五区。
1945年11月——1947年12月,县城一带为第五区,辖王屋、高家窑、黄岩、封家庄、张家庄、东庄、小封庄、岸下、石井、北薛庄、南胡庄、北胡庄、同阁、北许营、南许营、屯头、阎同、北故城、南故城、曲寨、邵营、双庙、小毕村、大毕村、小刘庄、小栈道、杨庄、曹庄、贺庄、西园、西关、南关、东关、顺城关、城内、南海山、北海山、小辛庄、高家庄。
五、解放以后
1948年1月12日,获鹿县路南、路北合并,获鹿县划为10个区(市),城关设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月——4月),城关所辖村庄为七区,辖城内、东关、顺城关、南关、西关、西园、三合街(西沟、北城后、孙庄)、曹庄、杨庄、贺庄等10村。
第二阶段(1948年4月——9月),城关所辖村庄为一区,辖城内、东关、顺城关、南关、西关、西园、三合街(西沟、北城后、孙庄)、曹庄、杨庄、贺庄等10村。
第三阶段(1948年9月中旬至1949年6月),一区改为获鹿市(区级),同时,区内区划变更除曹庄、杨庄、贺庄外,城区划为1——13街,所辖村街为16个。1949年6月获鹿市改为城关区,管辖范围仍为 16个村街。
六、建国以后
①、1949年10月沿袭城关区管辖范围。
②、1950年1月20日,获鹿县划为8个区。
城关区为第八区。2月7日,又改为一区,沿袭原城关区管辖范围。
第二区,驻大车行,辖方台、申后、横山、南辛庄、南新城、北新城、东马庄、西马庄、东庄、高庄等32个行政村。
③、1950年5月,获鹿县划为6个区。
第一区(城关区)、第二区(土门区)合并为一区。辖贺庄、杨庄、曹庄、城区1——13街,张家庄、杜家庄、大李庄、下聂庄、郑家庄、符家庄、上聂庄、梁庄、水峪、荷莲峪、武家庄、东土门、西土门、枣林、曹坊、白鹿泉、郄庄、东胡申、西胡申、谷家峪、杨庄、段庄、西薛庄、石井、栈道、岸下、北薛庄、黄岩、张庄、封庄、东庄、南海山、北海山、海山岭、东辛庄、小曹庄,增加大毕村、横山、申后3各村,共53个行政村。
第三区,驻小毕村,辖南海山、北海山、海山岭、东辛庄、小曹庄、大毕村、小毕村、东马庄、西马庄、南高庄、南新城、北新城等25个行政村。
④、1953年5月,城关区从第一区分出改为城关镇,同时,城关1——13街划为1——8街,及曹庄、杨庄、贺庄共11个村街。
⑤、1956年7月,全县区划24个(后划为22个)乡镇,城关镇沿袭不变。管辖1——8街和曹庄、杨庄、贺庄共11个村街。
符家庄乡,辖符家庄、郑家庄、申后、方台、横山、大李庄、黄峪、下聂庄、张庄、杜家庄10村。(1957年2月14日迁到申后)
南高庄乡,辖南高庄、小毕村、大毕村、西马庄、东马庄、北新城、南新城、北海山、南海山、三合庄10个村。
七、人民公社化时期
1958年8月,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城关镇为获鹿县第一人民公社,9月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23日,改为城关人民公社,管辖原城关镇和原第一区(土门区)所辖村庄,驻城关。下设城关、石井、张庄、栈道、土门、胡申、梁庄、杜家庄、申后9个管理区,辖44个大队(村)。
1958年11月6日,获鹿县与井陉县合并,接受井陉县领导。
1958年12月11日,井陉、获鹿分设,获鹿县管辖部分改为石家庄市获鹿区。
1960年3月,石家庄专、市合并,撤销石家庄市获鹿区,改为井陉县领导。
1960年6月30日,从井陉县析出,改受石家庄市桥西区领导。
1961年5月1日,公社规模划小,获鹿县辖区划为22个公社(包括王角)。城关管理区所辖部分村庄划为城关公社,管辖1——8街;杜家庄、申后二管理区划为申后公社,管理符家庄、郑家庄、申后、方台、横山、大李庄、黄峪、下聂庄、张庄、杜家庄。
石井、张庄、栈道三管理区划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