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石家庄新闻网年9月15日 燕赵晚报2014
1957年11月周总理在北京全国文联小礼堂接见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演员。
□撰文/邢燕 闫崇辉
解放前演艺界人士生存艰难
敌伪统治石门市(旧称)的年代,桥西有大舞台、升屏戏院、同庆戏院、和平戏院(大席棚)、新新戏院、新世界戏院等多家,桥东有东华戏院、红楼戏院。
京剧界:老生郑玉华、女须生刘淑芳、魏少震、青衣唐佩文、青衣花衫王桂兰、武生刘英堃、花脸王振山、小丑小滚子。
评剧界:筱金珠、花月舫、名丑李哈哈、小生董进才等。
河北梆子:贾桂兰(艺名小金刚钻)。
丝弦:老生刘魁显、男扮女装刘砚芳等。
虽然演艺界辛勤演出,但由于敌伪统治,市场萧条,军警宪特看戏不买票,戏院经理还要热情烟茶招待,演艺界从艺人员收入低廉,勉强度日,有的演出结束还要另谋生意,例:扮三花脸的小滚子还要挑担卖豆沫维持全家糊口……有时剧院休场,不经常演出,演员无收入。
解放后演艺界翻身有了大变化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保护工商业,市场经济逐步繁荣,市民生活日渐提高,人身安全有保障,演艺界也翻了身,从艺发挥特长,受到社会尊重,剧场逐渐好转。
最初来石家庄演出的是冀南京剧团的李和曾,坤伶吴素英,李和曾是京剧“高庆奎派”的真传弟子,他和被誉为“冀南梅兰芳”的吴素英同台演出,群众对他们评价很高。
因石家庄相距党中央驻地西柏坡较近,经常有党中央首长来石视察和指导工作,空闲时也观看演出,石家庄人民礼堂(前建国堂,后改人民影院,现习三展馆),当时经理翟福林、副经理凌子风(后为东北电影厂导演),1948年秋,朱德、任弼时、贺龙、聂荣臻、刘宁一来石,观看李和曾、吴素英的“苏武牧羊”,入场券是文教局统一发放,公安局负责前、后台,场内的治安保卫工作。
党中央驻地西柏坡,遇有大型会议召开时,石市革新京剧团也去西柏坡助兴演出,剧目、演员均由文教局副局长齐修林选定,由老生郑玉华演出“捉放曹”,青衣唐佩文演出“红娘”, 刘英堃演出“四杰村”,女武生郝少华演唱“雁荡山”等,精彩演唱和武功绝技,受到全场的热烈欢迎。演出日场次待遇可发给每人30斤小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市内影剧院等演艺场所也活跃起来。袁世海(架子花)、李多奎(老旦)、李少春(文武须生)组团由京来石,在铁路局机关大院广场演出;曲艺界京韵大鼓名流,小彩舞携山东快书及相声演员来石,在西花园修整一新的新世界剧场演出;其它大舞台剧场(后改新中国影剧院),劝业场影院,同乐街影院(改为工人剧场,由总工会号召干部职工捐献一日工资改造),升屏剧场(后交大兴纱厂改为“五一”影剧院),以及50年代初建的专区礼堂(大众剧场)等,吸引全国名流演员来石献艺。
随后,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参加赴苏联访问的农民代表团的飞机上,受同机崔专员邀请,也来石演出,为保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梅兰芳大师的安全,安排在市政府交际处居住,他在剧场喝的水也是从交际处带去的,舞台西侧是京剧乐队,其子梅葆玖则在舞台东侧用磁带录音,并学其父动作。为观看梅兰芳演出,观众在剧场门前通宵排队才能在第二天早上买到票。
此后,有唱净的裘盛荣、武生李万春、小生叶盛兰、四大名旦的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毛世来、宋德珠、杨荣环等,基本上是在较大的大众剧院演出。
京剧的“四大须生”马连良与青衣罗慧兰(今河北京剧院)演出的《苏武牧羊》,李慕良操琴,杭子和底鼓;还有谭富英的《定军山》;杨宝森的《红鬃烈马》,其兄杨宝忠操琴,配合得体。奚啸伯的《碰碑》(后参加石专京剧团)等先后来石献艺。
1951年全国掀起抗美援朝运动,常香玉携河南豫剧团来石演出,将演出收入支援抗美援朝,独自捐献一架飞机命名“常香玉号”; 而后,又有河南梆子名伶马金凤来石献艺。
时隔不久,天津河北梆子李桂云携团两次来石演出,深受市民欢迎。
评剧界的郭砚芳,和其搭档小红楼(女扮小生)在工人剧场,先后演出百场,颇受欢迎。最后市委文教部长刘参之传达党中央朱德总司令指示,以支援边疆文艺为由,将全团交给青海省,由黄克担任评剧团书记,郭艳芳为团长安排在西宁落户。
还有地方剧种的石市丝弦剧团,由王永春、张永甲、刘砚芳主演的《空印盒》,剧目上市演出轰动一时,以此进北京演出,还有《小二姐做梦》、《调寇》等剧目,演出时受到周总理四次接见、三次合影、为本市地方戏争得了荣誉。
石家庄解放初期,演艺界的繁荣兴旺,使广大市民观赏到各剧种、名流和曲艺界的演出,得到了最大的文化艺术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