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
资料来源:2012 年 6 月 2 日 石家庄新闻网 最近去鹿泉灵山,瞻仰慕名已久的土门关。我的感觉,居然朝圣一般。
土门关,《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全无记述,可谓名不见经传。然而,没有土门关,中国古代历史的某些章节,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东、西两座门楼,相隔不过半里,被称为东土门关、西土门关。土门关,实际是井陉关的一部分,是井陉关的东口;井陉关西口,即著名的故关、娘子关。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整个关隘的东口。
土门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条古驿道贯穿其间,是历史上山西、陕西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有“三省通衢”之称。如今,东门楼上,仍保留刻有“三省通衢”字样石匾。据土门关碑刻:“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戍,几与潼关、蒲坂等。”
身临其境,对照碑文,仰望西南一线壁立千仞,山顶被凿成一个个垛口,下临河谷,形势极为险要,典型的金汤壁垒,令人叹为观止。
蜿蜒的古驿道,由此通往太行深处。关楼下,光秃的青石路面,至今留有当年的车辙。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东巡途中,灵柩由此道运回咸阳;韩信的“背水一战”,就发生在这一带。唐天宝十五载(756年),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官军,即由此道翻越太行山到河北平原,令人想到“车辚辚,马萧萧……”,旌旗蔽日,铠甲铿锵;此后,“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的问世,也与土门关有着不解之缘。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今德州)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今正定)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孤军守常山,城破不屈,与子颜季明及颜氏一门30余人被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所谓土门,即我们此时所在的土门关了。《祭侄稿》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震古烁今,万世楷模。颜真卿不仅书法成就非凡,更是热血报国,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近年来,有学者呼吁,建立以土门关为标志的“祭侄稿园”,想来不无道理:既然,王羲之可以成就一处叫做“兰亭”的园林,那么,颜真卿为什么不能以“祭侄稿园”传世呢?如此说来,“名不见经传”的土门关,却实在是应该典雅到极致呢。
网友加贴土门关照片:
![]() 西土门东关楼外侧
![]() 西土门东关楼匾额(上)
![]() 西土门东关楼匾额(下)
![]() 西土门西关楼外侧
![]() 西土门西关楼匾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