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对外思想传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 冯雷
2012年04月28日09:25 资料来源:人民网<<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及并深刻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也是一部形成于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向世界、并对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 曾几何时,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几场战争就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打得土崩瓦解、体无完肤,沦为列强任意宰割和凌辱的“东亚病夫”。但是,自从中国有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以俄国革命为师的中国共产党,仅仅经过了20余年就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并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于是,站立起来的新中国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人们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取得革命成功的?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向世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可以说是从翻译《毛泽东选集》开始的。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革命道路的高度理论概括。1949年底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斯大林主动提出要翻译毛泽东著作。毛泽东访苏回国后,中央即委派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师哲同志(后出任中共中央编译局第一任局长)与苏联驻华使馆翻译费德林合作,着手翻译毛泽东著作。最先定稿的是《矛盾论》和《实践论》。斯大林读后非常推崇,批示在苏共中央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继该刊于1950年12月(总23期)发表之后,同年12月23日,《真理报》又全文转载。根据中苏两党协议,莫斯科外文文献出版社于1952年、1953年出版了《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的俄译本(共四册)。 不过,毛泽东著作译介到国外并不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工作需要就将部分中共中央文件译成外文,有些还在共产国际的刊物上发表。1927年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刊物《共产国际》俄文版和英文版先后刊登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第一篇被译介到国外的毛泽东著作。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国际宣传,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始着手组织翻译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的著作。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共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时,携带了一批毛泽东著作,交给当时在美国工作的徐永瑛等人组织翻译。此外,1945年抗战结束后,日本友好人士八木宽先生在东北翻译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民主新闻社出版。也就是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部分毛泽东著作的俄文、英文和日文版本流传于世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考虑到世界各国对我党革命经验的广泛关注,开始组织系统地翻译毛泽东著作。1950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的英译工作正式开始。英译委员会由徐永瑛负责,委员都是我国最优秀的英文翻译家,其中既有金岳霖、钱锺书、王佐良、郑儒箴等著名学者,也有唐明照、浦寿昌、章汉夫、冀朝鼎等精通英文的党内干部。前者多承担翻译工作,后者则在工作之余审稿。翻译工作历时三年,于1953年与中文版的编辑同步完成。译稿完成后,按照我方与英共的协议交予英共中央委员会,由英共领导的劳伦斯出版公司参照莫斯科出版的俄文版在英国出版发行。在英文版编辑出版过程中,由于双方意见不一致,后来停止授权劳伦斯出版公司再版《毛泽东选集》英译本。 日本从1952年起陆续出版了几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的单行本印数多达30万册。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著作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文种,多是国外的兄弟党或政府提出建议或要求,由外方单独或中外合作翻译,中方没有掌握主动权。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我们的中央文献翻译虽有一定组织,但规模不大,也没有建立常设性翻译机构。不过,这一时期仍被视为毛泽东著作翻译的序曲,为后来大规模翻译《毛泽东选集》及修订译文奠定了基础。 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问世,中央决定将其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毛泽东著作翻译的大幕由此正式拉开。同年5月,中央开始从外交部、中联部、中央编译局、新华社、外文局、国际广播电台、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外事、外宣单位和外语院校调集优秀外语干部组建临时翻译班子,起初仅成立了英文和俄文两个翻译组,每组20余人,并配以数名外国专家。1961年1月,又成立了法文和西班牙文两个翻译组,人员结构相似。日文则由外文局组织翻译。中央指定这个翻译班子由中央对外联络部伍修权副部长亲自挂帅。此外,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