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文化 > 工地歌声 > 内容阅读
一个平山人修建引岗渠的经历

把“引岗渠”三个字输入百度,搜索到不少人写修建引岗渠,再转载一篇博君一粲。谢树坤

我参加修建引岗渠的一段经历

——回复爱林山《谁能介绍一下引岗渠》

关山星月

    1972年的麦夏期间,我们住南望楼,参加了南坡庄一带修建引岗渠的土渠工程,中午饭是在工地吃的,饭后休息时间我们到刘家会——七亩渡槽工地去了。当时渡槽已经到了中后期工程,已经开始砌筑上面的渠帮。据说原来渡槽的设计是三用的,下面是冶河,中间流水,上面盖起来走车,但终于是只建作渡槽使用了。
    据说,修渠的那些石头都是从获鹿地面生产的,由人力用小平车拉来的,每人每天两趟,我当时跟他们算了一下,每块石头到拉来差不多就是20元钱(当时的20元啊!)。为了修渠获鹿县委书记带着各公社书记亲自到工地拉车,决心很大,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引岗渠修好!”……到后来渡槽修好了,东岸却堵了好几年,渠修不过去(据说是因为战备问题)。(不是因为战备,是因为引岗渠过冶河以后怎么走,是走北西焦至东焦的那条线,还是走现在的渠线,商量了很长时间,到1973年底才定下来,1974年上半年完成。转载本文者注)

那条渡槽全长1000多米,那么大的工程,却没有什么机械,差不多全靠人力。更没有什么吊车,那拱圈就20米高啊,就是用大松木杆子起个高高的架子,用一部电动机带动钢绳通过滑轮将石头带上去,下面他们也很聪明,用一头小毛驴拉一辆小平车将远处拉来的石头放到钢绳上……据说,那样的办法是他们土专家发明的,说得我们佩服得不得了。
    修渠工地上是很苦的,我当民工也不是一次两次,但那一次是最苦的一次。民工工具都是自带的(洋镐、平车、锅灶都是生产队的),每人每天完成一个标工补助一斤粮食、三毛五分钱。但要是你完不成的话,那么对不起,也就只能按你完成标工的百分比给你补助和记功分了。我们的作业是挖土推土,但工具太少,四个人一组只有一辆小推车和一把洋镐,而面对的却是坚硬的死红土,还要两个人下死力气,才能将一土车土推上大渠的渠埂,而每个人每一天的任务,是要将4立方米死土刨下来再推上渠埂,4个人就是16方土……大部分生产队都干不够一个标工。那一段,我们公社我们是干得最好的,却也只达到0.9个标工,不但那补助只能拿到0.9,连回去生产队记工分每天也只给记9分工(满工记10分),有的队就只能拿到6分工了,比我们惨得多了。

   (注:这段回帖太长,只好另发,尽管回得有点文不对题。再:这里所写只是当时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所见所闻,既没有查资料也没有翻日记,很可能有误。关于参加修引岗渠的这段经历,我也早在几年前的另外一篇文章里写到了,那篇文章写了我几次当民工的经历,大家不久会见到的,望各位网友修正)。

2008-11-20

(按照他所在的工段推断,本文的编者是平山人,因为冶河渡槽以上工段属平山县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