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过去是春天,不过引岗渠上明媚的春天,可谓姗姗来迟。
引岗渠,虽然不再说下马了,但省里不点头,总抹不去“名不正事不顺”的阴影,也总怕再节外生枝。
不久,果然出现了让大家担心的事情——张屏东要调走了。当时,革委会的一把手都由军队干部,基本建设、经济工作等工作由地方干部负责。1971年春末,根据省委的指示,地革委军队代表撤出,王常柏同志到石家庄任地委书记,张屏东同志要调到沧州任地委书记。当时,张屏东在石家庄虽然不是一把手,但因为他是老地区的专员,对情况熟悉,负责生产建设方面的工作,所以他在地区是举足轻重的干部。现在他要调走了,以后地区的领导还会象以前那样支持引岗渠建设吗?缑增福想,引岗渠是有争议的工程,在新老领导交替的时候,如何及时向主要领导汇报,取得领导的支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千万别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作好,造成“张书记挖,李书记填”的劳民伤财工程,引岗渠再不能折腾了。
那一年的八一建军节快要到了,因为获鹿驻军多、单位大,所以省地的领导都来获鹿慰问驻军。当时获鹿县负责接待工作的是县委副书记侯淑芳。在慰问驻军的时候,地方领导都说了许多感谢部队对地方支持的话,许多驻军首长大加赞扬获鹿县的创业精神,大加赞扬引岗工程。聪明机智、善于言辞的侯淑芳也不失时机地插空向省、地领导马力、王常柏等同志汇报修建引岗渠的情况。当时马力没有表态,王常柏听后动情地说,获鹿人民有远见、有干劲,要尽快完成这项工程,有困难向地委提出。新的地区主要领导如此重视引岗工程,对三县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引岗人热血沸腾,引岗工地热火朝天,
1972年5月9日凌晨,终于将2700多米的隧洞打通了。5月10日,石家庄地革委水利局发来贺信,热烈地祝贺王常峪隧洞打通,大大地赞扬广大干部、民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夜以继日,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人们继续努力,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胜利完成引岗渠这一大型水利工程。
在霍北庄隧洞,战塌方、抢拱券的战斗正在紧张进行,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阶段。1972年3月的一天,荣退军人吴占洲同志正在带领同志们排险情,突然塌方又发生了,一块石头挤住了他的肋骨,疼痛使他的脸色发白,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下来。同志们劝他休息,他硬朗朗地站起来说,我这不是很好吗?就这样他跟了两个班,坚持了十二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工地。这时,他的肋部已经肿起,经医生诊断,两条肋骨折断了。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骨气,这就是一个普通引岗战士的气概。
九里山隧洞属获鹿县内分团的项目,1971年6月工作调整,交给获鹿县采石厂施工。采石场开动脑筋,技术革新,自己动手,修旧利废,逐步实现施工半机械化。1972年4月份,全长764米的隧洞全部打通。
1972年5月,冶河以西的两个隧洞,两个渡槽,两个倒虹吸和平山承担的几个大垫方等工程已经完工或将要完工,元氏县的工程也完成了许多,就是干到这种程度,省里还不点头。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县里的财力实在难于支撑了。引岗渠开工以来,大家承受着超负荷的经济压力,忍受着工作中的各种艰难困苦硬撑着,现在已经“精疲力尽”。 五月的一天,获鹿县委和施工团的几个领导又到地委求援,这里的门槛他们不知踢了多少次,他们真是不好意思再来,但又不得不来。当他们到达地委以后,得知地委的领导们都在,但是都去会议室开会了。 缑增福无奈地说:“我们怎么能闯入人家的会场呢?我们就等着吧。” 性情直爽的侯淑芳说:“他们才开始开会,谁知道什么时候散会?我们等到他们什么时候?” 一个个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情。 老成持重的徐静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去看一下”,说完他就出去了。他敲了敲会议室的门就进去了,高大的身躯铁塔似的堵在了门口。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好在他是个老同志,许多地委的领导都认识他,大家也不惊讶,但是目光都对准了他。 坐在对门的地委副书记徐建忠先说话了,“老徐还是为引岗的事吧,就你一个人呀。” 徐静也不客气笑哈哈地说:“都来了,在办公室里等着哩。” 徐建忠向王常柏投去了征询的目光。 王常柏说:“他们也真不容易,你去看一下吧,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帮助解决。” 徐建忠来到办公室热情地和同志们一一握手,连声道:“你们辛苦了,你们辛苦了。” 杜英杰简述了引岗渠的进度情况。 缑增福说:“第一期工程大溜已经过去,地委如果能给解决部分资金,我们在想想办法,就准备打第二战役,地委如果也很困难,我们就只能在西线扫尾了。” 徐建忠皱着眉头耐心地听完他们的汇报,心情沉重地说:“省里还没有点头,光靠地委的支援只是杯水车薪,再开第二战役恐怕你们的困难就太大了,按你们的第二套方案办吧,重点西线扫尾,争取早日通水,低线先受益。另外,剩余的劳动力可以社自卫战、村自卫战,打井、修小塘坝等等小型水利工程。引岗的班子不能撤,搞水利建设的劲头不能散,资金一有好转,马上就打第二战役。” 地委的同情,他们心里是清楚的,所以他们没有再铺大摊子,把重点放在了西线的扫尾和社队的工程上。 为了解决工程所需的资金、材料、物资、设备,准备下一步境内的建筑物开工,他们继续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施工团也安排筹建九里山采石厂,为引岗工程生产所需石子。不久东焦村北的光禄山开采磷矿,为磷肥厂提供原料,同时远销云南、山西等地,为引岗工程筹集资金。 如何取得省里的支持,已是当务之急。引岗渠的修建,过去只是向地区领导和省里的主管部门汇报过,没有向省里的领导汇报过。他们想向省里的领导汇报,取得省里的支持。找谁呢,他们想到去年省委领导到获鹿慰问驻军的时侯,淑芳和马力有一面之交,又考虑到侯淑芳这个中年妇女或许更有感召力,当时的样板戏中不凡有柯湘、江水英、方海针等等一些女英雄。所以这个事就交给了侯淑芳,让她给马力写封信,侯淑芳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引岗渠已经是铁打的事实,侯淑芳又是用“心”来写这封信的,所以这封信写的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如何把信直接送给马力,常委们相互议论时得知,武装部副部长孙国俭,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地方支左时和省委副书记马力在一起。民兵是引岗渠的生力军,孙国俭对引岗渠了如指掌,他不负重望就和侯淑芳一同出马了。 在省委门口接待室,那里有很多人,孙国俭身材魁梧,崭新的戎装引人注目,当时人民解放军在人们的心中是最神圣的,工作人员没有怀疑,工夫不大就通过秘书接通了马力办公室的电话。 孙国俭:“我是孙国俭。” 马力:“记得,有事吗?” 孙国俭:“我现在任获鹿县武装部副部长,县里抓革命,促生产搞得轰轰烈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火如荼,重点工程引岗渠遇到困难,向您汇报一下。” 马力沉吟了一下说:“行,来吧。” 在马力办公室,寒暄几句,孙国俭进一步说明来意。 马力问:“有材料吗?” 侯淑芳面交了信件。马力看信。孙国俭和侯淑芳焦急地等待者,心率比平时增加了许多。 看信过程中马力也不时地询问一些信上他看不明白的事,孙国俭、侯淑芳一一作答,面对省里的领导他们显得有些紧张。 马力看完信说:“好吧,我和有关人员商量一下,再通知你们怎么办。” 情况是汇报上去了,是吉是凶不得而知,大家焦急地等待着回音。 几天以后,省委常委会议室,在常委会将近结束的时候,刘子厚示意秘书将侯淑芳的信件在常委会上宣读。 宣读完信件,副书记马力先说话了:“和天斗,和地斗,就得有这么一股子劲。获鹿、平山、元氏三县,有能力,有志气,他们干的事情,是改变几个县面貌的大事业,不容易啊!” 军区司令员马辉听说这是一条“引岗战备渠”他不急不慢地开口了:“他们劳武结合,平战结合,组织民兵干这样的工程,意义深远啊!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