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水从柏坡岭下来》 > 第七章 不屈的脊梁 > 内容阅读
三、把虹桥架到梦开始的地方

1972年8月,冶河渡槽和西端的石砌明渠相继竣工。在竣工的日子里,那彩虹般的渡槽上,那广阔的冶河滩上,红旗飘扬,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在欢庆的人群中,获鹿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杜英杰和施工团的同志们来了;平山县委书记张铄和常委刘桂生同志来了;元氏县委书记周欣和副书记刘兴波同志来了。当缑增福、张铄、周欣同志的三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的时刻,不仅代表三县人民共同庆祝引岗渠上这一重大的咽喉工程胜利竣工,而且,预示着第二期工程的战斗要在全线打响了。

  他们仰望着雄伟的冶河渡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引岗大军两年来用心血铸成的冶河渡槽,系着三县人民的情,三县人民的爱,三县人民久远的梦啊!

  1969年的初夏,当缑增福和他的战友们,为了了解县情,访问考察,追寻冶河由丰变缺的的根源,沿着河岸一直追溯到了井陉县的北横口和山西省的娘子关的时候,一路上他们发现,这条世世代代滋润大地、惠泽百姓的母亲河,寄托着沿岸人民多少无奈的梦想和殷切的期盼啊。

  多少年来,饱受干旱之苦的平山、获鹿人民,曾把自己的绿梦,深深地寄托在这条母亲河身上。在她的干流和支流上,凡是能开渠的地方都开了渠。获鹿县修建了计三渠,灌溉县域北部平原的土地;在县域西部丘陵地带开凿了源泉渠,灌溉着丘陵和半山区的土地;平山县修建了兴民渠、大同渠、南跃渠。冶河两岸的渠道一条又一条,越来越多了。但是,由于井陉县在冶河上游修建了人民民主渠、绵右渠,将娘子关的水全部拦截,使水量本来就逐年减少的冶河,水流越来越少了。所以地处下游获鹿县的源泉渠、计三渠的水量由丰变缺,越来越满足不了农田灌溉的需要。

  在地区水利局召开的会议上,元氏县的人们,心急如焚,翘首以待,希望能从获鹿县的源泉渠分享一杯美羹。特意提出延长源泉渠,让元氏县的城郎、黄家营一带也能灌溉一些焦枯的收成无几的田园。但是,获鹿县的同志无奈地说,现在不行了,我们那里也是有渠无水,爱莫能助呀!

  地处北部,身居上游的平山县,近水楼台不得月。水利局的同志们也忧心忡忡地说,如今冶河的水少多了,大大不如以前了,瘦得像一条线。老百姓为浇地争水,都撕破了脸,还经常吵嘴打架呢。

  冶河啊,母亲之河,多少年,多少代,山区、半山区的百姓们把希望寄托给你,把命运托付给你,把企盼的宝押给你,你就是人民美梦开始的地方,绿色之梦的诞生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却变的那样的无情,那样的吝啬,让人民的美梦和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留下的只是望河兴叹了。

  引岗工程的实施,冶河一改枯焦的面容,变的丰满了,生动了。冶河之春,从工程技术人员的笔尖上,从一张又一张的图纸上,又演化成冶河枢纽工程的雄伟蓝图。又由雄伟的蓝图脱影成一条穿越冶河地下九米深处的“地下长龙”,向源泉渠喷金吐银;又脱影成一条飞跨在冶河26.3米上空长长的人造天河,向山坡丘陵播彩撒绿。同时,也使得龙凤湖、蟠龙湖两颗明珠更加耀眼。这一切的一切,缑增福和三县的领导,都是为了用柏坡之水来救济贫瘠的冶河,并扩大她向三县山川大地的润泽。工程技术人员,在冶河用心血设计的枢纽工程,精心编织着三县人民心中的梦啊。

  冶河枢纽工程,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她除了人间长虹般的群英渡槽和地下长龙倒虹吸,还有进水闸、配水闸、泄水闸、石砌明渠,水轮泵站等设施,成为全线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她承担着为南跃灌区、人民灌区、大同灌区、兴民灌区、源泉灌区、引岗灌区配水及分洪、泄洪的诸多职能。

  冶河西侧有一条南跃渠,渠口在冶河渡槽上首十多公里处的井陉县元村村西。南跃渠到冶河渡槽西端时,它高于引岗渠,两渠立交,在南跃渠修建闸门,在冶河水丰时向引岗渠配水。然后南跃渠和引岗渠逆向并行,形成两渠三埂,到封城地面,南跃渠和引岗渠的渠底相平,在两渠之间修建闸门,等到干旱季节冶河水枯时,引岗渠为南跃渠配水。

  大同渠进水口,在冶河渡槽西端上首三公里处的宋西冶。在冶河枢纽修建闸门和引水渠,干旱季节冶河枯水时,为大同渠配水。

  在冶河枢纽的西端,分出9立方米/秒的流量,通过冶河河床底下的“地下长龙”进入源泉渠,灌溉平山、获鹿27.5万亩农田。并利用向倒虹吸泻水的10米落差,修建水轮泵站,为平山县新修建的人民渠配水。

  冶河渡槽东侧有平山县的兴民渠,渠口在冶河渡槽上游一公里处的平山县南西焦村西。在平山县七亩村北的引岗渠上修建闸门和引水渠,干旱季节,冶河枯水时可以向兴民渠配水。

  顺渡槽而下的引岗渠,有13立方米/秒的水量,称东线的,主要解决引岗渠沿线平山、获鹿、元氏三县的18.5万亩丘陵旱地用水问题,并向韩家园水库和“八一”水库输水。

  这就是冶河枢纽的全部功能,堪称天下奇观,当代的都江堰。冶河枢纽工程曾做成有机玻璃电动模型,1976年8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引起很大轰动。

  三县领导不管风吹浪打,用生命在冶河作答,终于把全线最复杂、最困难、科技含量最高的难题答上来了。他们犹如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站在高高的冶河枢纽上,呼唤着,调动着一条条银色的巨龙,好象大交兵似的,奔向四面八方,奔向广袤干渴的大地。

上一篇:没有文章
下一篇:脊梁之七 来自“东南亚”的红旗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