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情》 > 第二编 峥嵘岁月 > 内容阅读
我在温塘河 张禄云

我在引岗工地战斗过一段时间,虽然当时年龄还小,没干什么重要的工作,但有一件事情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转战北上温塘河
1970年9月中旬,疏通氵交河工程结束后,除留一小部分人员处理遗留问题外,其他人员兵分两路北上战引岗。一路到温塘河工地,一路到冶河工地。董禄云政委安排好在石家庄碰头的时间、地点后,让我们回家里休息了两天。1970年9月18日下午我到了石家庄,过一宿,于9月19日随董禄云政委乘石家庄到平山(岗南)的长途汽车到温塘河工地。从老家到石家庄,这是一生第一次单独出远门,真还不知道怎么坐车。都是按照董政委给说的乘车路线和转车地点进行的。到石家庄见面后,也都是政委领着的。温塘河团部设在霍宾台,那里没有车站,最近的车站是平山县机床厂。那天去的时候还托运着一个高音喇叭和扩音器。下车后,董政委在机床厂看着东西,让我到团部驻地找人借一辆人力车运东西。我一边走一边还想,在家里用拉车拉土拉粪什么都能干得了,这点事好说。可是到村里找到施工团先遣人员后,找了几家,都没有双轮拉车,只是单轮的,叫什么簸箕车。也只有这样了。在家里全是双轮车,没有单轮的,自己也没有见过单轮的。叫人帮忙吧,只有管总务的,还代炊事员,其他人员都到工地去了。没办法,边推边学吧。一推东倒西歪的,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一会,走几步就地停一会,霍宾台到机床厂有一里多,中间又是一条河,虽然有道,可都是乱河流石,还流着水,坎坎坷坷,费了很大劲,车总算推来了。把被子、扩音器、喇叭装上车后,把我们二人难住了。一开始一步也走不了。我推车,董政委就得在边上扶着,跌跌撞撞。过河时只能赤着脚,我还好说,可董政委五十多岁的人了,也得赤脚淌河。九月份天气虽不太冷,但河水凉得也真厉害。到团部已经过中午十二点了。
做好宣传,办好战报
温塘河工地,到处张贴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等巨幅标语。除此之外就是要发挥喇叭的作用了。广播里除了按时广播新闻联播以外,多是唱一些样板戏、革命歌曲等,用以解决引岗指战员的文化生活和鼓舞人们的斗志。由于各营、连驻地分散,要知道各营、连的进度、好人好事、先进经验,就该《战报》发挥作用了。政工组共有四人,傅增新同志是组长,史银增、王振岐和我是成员。说是政工组,实际上就是负责起草领导们的讲话、报告、工作总结等一些大块头的文字材料和收集、撰写宣传报道和小报材料,出版好小报。《温塘河战报》要求每周出一期,八开大,半月或者一个月还得出一期大张,四开对折的。由我负责刻写和油印 。在每一期组稿时,董禄云政委和贡承顺团长对工作非常认真,要求标准也很高,除对该上小报的内容进行审察外,还亲自动手撰写稿件。然后由我们几个共同进行具体文字的增删。局于版面所限,写的字多了要进行精简,精简到什么程度,要认真研究,不能空之无物。字少了还得加,加什么也得恰到好处,不能冗长。为使版面新颖,期期有变化,不时地参照一些正规报纸。当时办战报没有打字机,更谈不上微机电脑了,全凭钢板、铁笔刻写、油印。字刻的时间长了,手指就生疼,放在温水里泡一会,接着再刻。前几期为单一色,后来改为了套色印刷。所以《温塘河战报》在引岗战报中是最好的。《温塘河战报》为引岗工地和县直各部门通报、传递温塘河渡槽战地情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决战桥墩钢墙
温塘河渡槽长二百四十八米,宽八点一米,高十九米,十九个桥墩,十八孔,孔净跨距十米。由牛山、马山、永壁、李村四个公社承担施工任务。施工到10月份以后是最关键的时期,天逐渐变冷。团领导制订出“定任务、定时间、定人员”的措施,必须在大冷封冻前桥墩砌出河面,元旦前完成桥墩钢墙的垒砌任务。各施工营、连也都订出了切实可行计划和具体时间安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白天苦干,晚上加班。没有技术干中学,没有经验干中创。自采石,自加工,自拉自运自垒成,齐心协力齐参战,群策群力破难关。记得在挖槽墩的时候,各营对分别承担的任务怕不能按时完成,就全面开工。可是河水流淌着,又不能进行河水改道,各坑都是水,没有抽水机,那个坑的任务也没法进行。后来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把河水改到一边。这样一挖,河水就渗过来了,还是不能干。又买了水泵,由于水大 还是不行,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一个坑集中几台水泵抽水,多的时候用五台抽水机,才能进行施工。就是这样民工同志们也难以免除冷水浸泡的伤害。贡承顺团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团部后立即召开后勤组和工程组开会,叫他们马上根据工程进度和任务购置高腰胶鞋,给各营发下去。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干部是肉包骨头,民工同志们也是肉包骨头,何必叫民工同志们整天泡在冰冷的水里呢”。为了使我们的工期得到保证,必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团长的话和行动鼓舞了广大民工的热情,大大地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工程得到了按时、按质完成。在用水泥浇筑桥墩基础时,需用上千方石子,运输也极困难,筛选工具也没有,民工同志们“十根指头当铁耙,没有筛子用手抓”。在垒桥墩时,没有吊车,又没有安全网,施工极为困难,而且还很危险。在种种困难情况下,全团上下拧成一股劲,齐心协力,土法上马,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70年12月18日十九座桥墩胜利竣工。
精选石料保证质量
温塘河渡槽,是引岗工程的第一高空建成筑,是获鹿县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钢筋、水泥,没有足够的来源,只能采用石料垒砌。要把工程建成百年优质工程,必须有上等的石料和科学的设计与精心的施工。上等石料全部从获鹿运,冶河群英渡槽还有可能,温塘河渡槽就不一样了。一是没有运输工具,二是路太远,用人工拉运弄到那猴年马月。所以就得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可去哪里找石窝?我记得霍宾台村干部就不只一次地带领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十里、几十里地以外的山上去找石窝。平山哪个地方,看去到处都有石头,但用镐一抛是个白印,用锤砸碎不成形,石质弱,承压力差。找到石场后先做样进行试验。试压石要求用人工打凿成十公他见方。平山没有压力机,我们获鹿也没有压力机,必须把石块弄到石家庄进行试压,一上压力机就失败了。后来改用二十公分见方的,一上压还不行,后来干脆把试压石块想办法打磨平,还是达不到压力,后来还到北京去进行试压,也失败了。前前后后找了几十个石场,有的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在这时候,平山县有人说小觉村有一座石桥,就是用平山本地的石头垒的,当时村里年纪最长者也不知道桥是什么年代修的,现在还十分完好,而且是干插,跨度也大。施工团领导专门组织技术员和各营技术人员去参观。认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用水泥浆砌后会大大提高石头的相对压力,石质虽不如获鹿的好,但只要是上乘的石料就没有问题。拱圈用的圈脸石是从获鹿境内运去的。
身先垂范鼓舞斗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岗工程开工以后,县委、领导特别重视以身施教,曾多次深入工地,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多次解决重大问题。还规定了县直机关干部定期到引岗工地参加劳动。记得在温塘河渡槽施工处在十分紧张的时候,运输工具非常紧张的时候,水泥供应严重不足。当时施工总团总只有一台五二苏斯,一台朝鲜二十八拖拉机和一辆罗马汽车,分团才只有一台十二马力拖拉机。一旦供应不上,就会有停工的危险。施工团向县里报告后,县领导立即决定组织县直各部室全体机关干部,利用一切运输工具,于1970年12月12日向温塘河工地送水泥。县领导缑增福同志身先垂范,带领一班人用人力胶车,每车都是装千斤水泥往温塘河送。县直部室干部也积极行动。团领导得知后,就派我们去迎接。接的时候,我们说骑自行车去,可以多接一段路。一想接到后,推着自行车,怎么拉胶车,也使不上劲,如把自行车放在水泥车上,增加拉车的负重也不行。干脆步行,早走一些时间不就行了吗。头一天准备好绳索,第二天一大早吃了饭就“出征”了。那天天气特别冷,而且还刮着大风,我们一直接到孟耳庄。接到后,领导同志们硬是不叫替,我们硬争着替了一会,就又被他们抢过去了,我们只好在后面推。一辆辆的水泥车,奏着一曲曲的乐章。县领导的这一行动大大的鼓舞了引岗战士的斗志,质量高,速度快,段段任务提前完工。县领导还曾在冶河渡槽工地拉石头,等等。就是在获鹿县城内修建人民桥,军民桥, 开文卫路工程县领导也经常带领机关干部利用晚上时间和星期天参加劳动。他们和群众打成一片,谈笑风生,干群关系是那样的融洽。
总之,引岗渠的建成,我们获鹿县的经济建设才有了新的质的飞跃。修建引岗渠几年来,正象碑文里所说的那样“旱地成绿茵,原野铺锦绣”,“跃上亩产千斤峰,万民展笑颜,丰衣足食,称颂党英明,业绩非凡”。引岗渠的修建不仅锻炼了参战人员,而且在全县造就了一大批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引岗渠的建成,称之为我们鹿泉的“第一次创业” 是 当之无愧的。我们要大力弘扬“引岗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