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情》 > 序篇 > 内容阅读
峥嵘岁月 杜英杰

——忆引岗渠的设计修建
杜英杰
十年动乱,不堪回首。然而,勤劳朴实的获鹿儿女,在此间顶着压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奋战五年修建翻身工程——引岗渠的峥嵘岁月,却使获鹿人民记忆忧新。
1969年春天缑增福同志从栾城县调来获鹿县工作,在1971年1月召开的中共获鹿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委书记,我那时任县委常委。
缑增福同志思想解放,体贴群众,不善高谈,注重实干。上任伊始,就有改变落后面貌、造福一方百姓的热情和愿望。我与缑增福同志都是平山人,又早他在获鹿工作二十多年。异地相逢,想法不谋而合。都愿为获鹿人民干点事、干成点事、干成点大事!
获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603平方公里,山区、丘陵约占总面积的2/3。这里的生产条件较差,建国初期,全县粮食亩产只有50公斤,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仅达到100公斤。究其原因,全县耕地大都在山区、丘陵,大部分是石灰岩层。境内虽有一条源泉渠,但由于水源逐年减少,加上渠线较低,还有许多丘陵地块是旱地。农业生产长期没有摆脱“旱收平原涝收山,顶好落个八成年”的局面。当时,包括部分县级干部在内都认为,老八成是规律,要想改变不容易。
缑增福同志到任不久,我和他深入下去,解剖“麻雀”,用典型引导人们改变观念。上寨公社北寨村有耕地3700多亩,分布在“三山一坡四十道沟里”。1964年以前,全村粮食亩产80多公斤。张万喜同志任书记后,与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在深翻土地、整修梯田的同时,硬是在沙石板上打成大口井28眼,使全村70%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达到300多公斤。石井公社张庄村地处深山,别说浇地,就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党支部带领群众苦干三年,打通了400多米长的隧洞,开挖了六华里长的盘山渠道,建成了一座扬程120多米高的两级扬水站,架设了引水管道。把渠水提上了山。过去的“望天收”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亩产一下子增长两倍多。
典型最有说服力,像北寨、张庄这样千方百计改善灌溉条件,促进农业大丰收的事实使大家体会到:“山区有了水,要比平原美”。出路找到了,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决定利用先人建岗南水库时留下的引水闸,在地委统一规划组织领导下,获、平、元三县共同修建横跨平山、获鹿、元氏三县的跨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引岗渠,改变历史上干旱缺水的面貌。
引岗渠全长204华里。要穿越20多座山头,跨过50多条沟谷,开凿7个隧洞,埋设倒虹吸4处,骨干工程18项,共有各类桥、闸、涵洞等建筑物423座,总工程量754万立方米,引水流量22立方米/秒,可直接灌溉耕地28.5万亩,预计工程总投资5571多万元,需投工1939万多个。修建引岗渠获鹿县受益多,因此付出的代价也大。在整个工程中,获鹿县承担骨干大型工程15项,各类中型建筑物325座,开挖干渠33公里,衬砌干渠54公里,预计投工1298万多个,占总工程量的70%。

上一篇:没有文章
下一篇:对修建引岗渠的回顾 缑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