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岗渠——一座矗立在鹿泉人民心中的丰碑 张国亮 安树国
发布日期:2006年11月07日
中共鹿泉市委书记 张国亮
鹿泉市人民政府市长 安树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岗之水源自何处?源自鹿泉人民勤劳智慧的胸怀;源自他们不畏艰难、战天斗地、依靠群众、团结治水、砸锅卖铁修引岗的博大精神。
引岗渠,在获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改变千年缺水、靠天吃饭的命运中,在齐心协力大打农业翻身仗的过程中,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条渠的概念和范畴,它已经升华为一种壮烈不屈、励精图治、众志成城、奋发图强的精神,这就是——顽强的引岗精神!
因此,引岗渠带给它所润泽着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子孙们的,不仅仅是粮食的丰收,水源的充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丰收!意志的刚强!它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而默默地矗立在鹿泉人民的心中。
鹿泉自古缺水,因此,就连她的名字都叫鹿泉。这凝注着人们世世代代对水的渴望和期盼。传说中汉代大将韩信统领十万大军来到鹿泉,同样因为找不到水源,而面临全军覆灭之危险。聪慧的鹿泉儿女,以自己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让一只白鹿为韩信引水,韩信却射它一箭,也正是这一箭,射出了一眼源源不断的鹿泉,他们将泉的名字,命名给自己世代生息繁衍的这片热土,期盼水泽大地,丰衣足食,永享太平。
然而,旱魔依旧困惑着他们,最为可怕的是清朝嘉庆年间获鹿大旱,颗粒无收,瘟疫泛滥,饿殍满路,竟然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鹿泉人民为了引水,世世代代奔忙。早在汉代就从平山引过冶河水,修建成太白渠。民国时期引井陉冶河水,修建源泉渠。解放前夕又修建计三渠。解放以后与井陉县联合修建人民渠和绵右渠……。
世代修建渠道,却没有根本改变缺水的命运,十年九旱困扰着家乡的发展。因此,发展水利,始终是鹿泉儿女沉重的情结。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千年,人们仍旧在怀念他。鹿泉儿女修引岗,遇山凿洞,遇沟架桥,他们不图虚名、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甚至有24名鹿泉儿女,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人们同样不会忘记攻克“王常峪遂洞”、“红光遂洞”的指战员和靠聪明智慧建成冶河渡槽的设计者和施工人员以及发明“独杆摇臂土吊车”的人们和打造出十万方石料的获鹿女石匠。
在长达二百华里的引岗渠战线上,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一起劳动,一起流汗,一起拉车运料,步行送到百里之外的冶河工地。身先士卒,自有人民拥戴;以身作则,自有群众紧跟。这里虽然没有战火硝烟,却昂扬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血肉凝铸的浩然正气!这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正是有了引岗精神,才有了鹿泉飞速发展的今天;正是有了引岗精神,才有了辉煌的三次创业;也正是有了引岗精神,鹿泉才能跨入全国百强、河北十强行列,进而加快实现“打造经济强市,建设生态鹿泉”、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引岗渠的修建,使鹿泉、平山、元氏三县145个村,60多万人口,56万亩土地得以灌溉,深得人民群众的称赞。它告诉我们,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群众的疾苦,时时处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不耍花架子、不搞假政绩,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能像引岗渠那样,在鹿泉人民的心中,矗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谨以此文,代以作序。愿引岗精神世代相传!
在引岗渠建设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2004年11月15日
<br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