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书籍 > 《引岗渠志》 > > 内容阅读
序 缑增福

逶迤太行山前,跨越河北省平山、获鹿、元氏三县的大型水利工程——引岗渠建成通水已逾二十几个春秋。二十多年来,引岗渠流金淌银,绿了大地,富了人民。三县人民有口皆碑,称她是一条创业渠,是一条致富渠!
抚今追昔,三县父老无不感慨万千。众望所归,人民在获鹿县城和群英渡槽西端修建了引岗纪念碑,以慰藉前人,昭示来者。
进而,冶河灌区管理处的领导深谙众意,倡导并组织了《引岗渠志》(即当今的《冶河灌区志》)编纂工作。经过1984年以来整整九年的资料搜集,披阅编撰,核实校正等大量的艰辛劳作,这部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事实准确,客观反映引岗渠筹划,修建施工,精心管理的全过程;讴歌广大干部群众光辉业绩和无私奉献精神,具有史料价值的传世之作的水利志书终于问世。
盛世修志,既可资治、教化,又可存史千秋。这不仅是三县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水利史上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借此,我代表当年引岗渠的建设者们,向冶河灌区管理处的同志和所有参加编志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感受谢!
我做为当年获鹿县委书记,引岗渠的策划者、组织者之一,看过渠志后激动不已,感触颇深。往日恢宏的施工场面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当年我们领导班子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修渠引水,并没有想到修志立传,想到的是为官一任,致富一方,想到的是如何把农业搞上去,探索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经历了二十多年历史的检验,回头发看来,修建成引岗渠这条路确实走对了。它证明了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产业。为“引岗”修志立传,志载三县人民合作兴修水利的历史篇章,是我中华民族团结治水的又一典范,是昭示后人不可缺少的史料。
回首当年引岗渠的修建,不是哪一个人的天才发现,而是群众的渴望,人民的要求。历代获鹿县志就记载着,该县地下水贫乏,十年九旱。为解决水的困扰,千百年来,获鹿人民进行了一次次不懈的努力和奋争。早在汉代,就曾引过冶河、滹沱河之水,修建过太白渠,后来又修建源泉渠、计三渠等。这些工程在当时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终因河流改道或水源不足而远远不能适应农田灌溉的需要。岗南水库的建成,给三县人民带来新的希望。他们继续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千方百计寻找和引进水源,一个个村庄,一批批村民开山凿洞,数年不止。群众的要求呼唤着政府,群众的行动感召着县委,群众的力量坚定了领导者们修渠创业的决心,促成了三县协力修建引岗渠决策的出台。三县上百万人民的热烈响应,千村万户把一批批青壮劳力选送工地,出现了一幕幕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牺牲自己利益,支持工程的感人场面。
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到省、地区,当时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石家庄市地区专员张屏东同志,在领导修建岗南水库时深谋远虑,在主坝南边为三县修建引岗渠筑好了引水洞,使引岗渠有了长流不断的水源。在修渠过程中又得到了他的积极帮助,具体指导,解决了许多难题。至今人们对他仍怀有感激之情。
引岗渠涉及三县,自然由三县人民联合修建。然而各地方各单位所付出的代价不可能完全相等,受益也不平等,故团结治水是引岗渠成败致关重要的问题。三县人民正是靠团结奋斗这一法宝,奠定了引岗渠成功的基础。在施工中,县与县配合默契,村与村密切协作,人与人互让方便,大家想着一个目标,干着一项事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出现了领导一致,干群一心,军民协力的感人局面,处处呈现着一派团结治水的融洽气氛。在施工中紧要关头,驻地陆海空三军牢记鱼水之情,抽调精兵强将参与工程建设,不但始终战斗在工程最艰苦、最险要之处,还从物资上给予极大支持。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指挥,带头实干是胜利完成任务的关键。工地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干部、党团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干部带头上。上至县委一班人,下至干部群众,人人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正是这种团结奋斗,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