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引岗纪事 > 引岗纪事 > 内容阅读
忆父亲杜英杰修建引岗渠时的二三事
忆父亲杜英杰修建引岗渠时的二三事
  发表日期:2014年9月20日  共浏览38 次     
     字体颜色: 选择颜色黑 色红 色黄 色绿 色橙 色紫 色蓝 色褐 色墨 绿深 蓝赭 石粉 绿淡 绿黄 灰翠 绿综 红砖 红淡 蓝暗 红玫瑰红紫 红桔 黄军 黄烟 灰深 灰灰 蓝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杜淑萍  杜振海  杜振华  杜振琪


二〇一四的中秋节,我们兄弟姊妹四家二十几口人,齐集石家庄市植物园西侧的“老院子饭店”,预定的房间是以引岗渠命名的“引岗厅”,进入大厅,大家立马被那镶在橱窗的引岗老照片所吸引,沉浸在修建引岗渠的艰苦岁月中,看完一幅幅珍贵历史照片,各自分别落座,晚辈们看到我们是如此看重这一幅幅画卷,好奇地问起了当年的往事……。姊妹们争着说,今年是引岗渠建成通水四十周年,鹿泉市里搞了纪念庆祝活动,号召全市人民继续传承“引岗精神,践行群众路线,推动绿色崛起”。我们是引岗人的后代,,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传承引岗精神是我们的责任。

谈话间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四年,我们家住在获鹿县城内的后东街八号,院子是一个前院五户、后院三户的大杂院,我们家在后院居住着一溜三间低矮的小平房,东西里间都有一个大土炕,家具除自家的一个旧坐柜外,再就是临时借的县职业中学停课未用的一个学生课桌、两个学生凳子,外间屋有一个水缸和做饭的用具,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

为了修建引岗渠,父亲常常起早乱黑,整天奔忙在引岗渠施工的第一线,因为他是整个工程的前线总指挥。家中整日都是我们姊妹四人守着任小学班主任老师的母亲,我们十岁左右的几个孩子在家里都学会了做饭,谁放学回家早,谁就先弄火做饭。

记得父亲每天很晚才回家,全家人总是等他一起吃饭。可是每当他回家时,身后总有人跟着来找他汇报工作。记得最常去的是老县长杜中华伯伯、县生产指挥部的高绍书、县水利局的张德恩、引岗渠施工团的徐静、韩东朝等很多叔叔、伯伯们,他们几乎每晚都来碰头商量事情,来后每次都是上炕盘腿而坐,声音洪亮激昂,内容多是引岗渠的话题。军人出身的高绍书叔叔直截了当地说:“老杜,我看这儿就当成咱们的临时指挥部吧,抽烟喝水挺方便。”每到此时父亲总是赶忙从自家的桌子上拿烟递给大伙来抽,在掏空最后一支烟后喊一嗓子“振海,快去买烟!”母亲给振海几毛钱,振海一溜小跑到大十字街(今市司法局址)的县百货公司开设的一个小卖部去买烟,一般是买0,13元一包的“红满天”,偶尔也买一包0,25元一盒的“荷花”烟。振海从小就好事,总是愿意在大人们跟前听着,叔叔、伯伯们也都很喜欢振海。记得有一天,为工地民工的口粮事情,父亲对着杜中华伯伯说:工地上要保证落实一个标工生活补助0.35元,补助一斤粮食指标的规定。初步测算了一下仅冶河以西44华里的渠线,县里就需拿出生活补助款100余万元,粮食补助295万斤,生活补助和口粮指标的落实,对你大老杜是项硬任务啊。我们那时也不知道全县民工战引岗都是各村自行解决工分、口粮,民工在第一线是很辛苦的。父亲和叔叔伯伯们对每一件小事从不放过,落实到专人。很晚了大家才散去,送走客人才是我们全家吃晚饭的时间。几乎每天都是晚上八、九点钟全家人相聚吃饭时候,这样的日子一连坚持了三、四年,我们理解父亲从来没有怨言。

一九七二年腊月的一天,父亲告诉母亲说,要沿引岗渠线从头到尾走一趟,可能得好几天。母亲也未当回事就说:你是离不开这条渠啊!可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是在县委书记缑增福叔叔的提议下,父亲具体组织的一次徒步引岗渠办公。是日清早,父亲和缑增福、杜中华、张文惠、高绍书、侯继忠、张德恩、徐静、贡承顺、张文庆等叔叔、伯伯们,以及县委办秘书组和施工团的部分人员,大家分乘县委的一辆苏制嘎斯六九吉普和施工团的一辆美制帆布中吉普,车开到岗南水库大坝引岗渠引水口的上方,人们下了车,车就返了回县里。大家开始了现场办公,从霍北庄隧洞(红光隧洞)沿明渠线到温塘河渡槽,再到王常峪隧洞(军民团结隧洞),对已建和在建一个个隧洞、一个个桥梁都认真地查看,每到一处都由施工团、施工营和施工连的干部汇报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他们当场解决,立即答复。数九寒冬,沿着二百华里的渠线,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和民工们同吃同住,一步也没有搭乘任何交通工具。因为引岗渠到了施工的关键时刻,很多关键性、技术性的事情不能丝毫马虎。为了扩大受益面积,他们千方百计不浪费一厘米的落差,冶河枢纽分高低双线就是一个鲜明的的见证。在明渠的开挖上他们也非常注重,特别是涉及到社、队利益,老百姓房屋拆迁的更是千般考虑,万般斟酌,对施工中的设备物资、劳动用工、技术力量更是落实到位,用了一个星期,最后在元氏县的“八一水库”(今蟠龙湖)结束了这次现场办公。多少年后,他们徒步二百华里,沿着渠线翻山越岭、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老百姓中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他们这个坚强战斗集体蕴藏的那种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在大战引岗渠的的五年里,他们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有三个春节都是在引岗渠的施工工地度过的,这几乎成了他们当时的一种习惯,大家总是在快乐的工作战斗中获得满足,盼的就是引岗渠的早日通水受益。事实业已证明,引岗渠通水四十年来带给鹿泉大地的是一幅锦绣的画图,引岗渠不仅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巨大效益,她更与鹿泉及石家庄市的工业、生态、旅游、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的第二条人工天河——引岗渠,将发挥她更大的作用来回报人民,来向她的建设者们致敬!
上一篇:民工轶事
下一篇:情思引岗渠 郭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