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1日,获鹿县第三届党代会召开,这是文革中恢复党组织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这次会议选出县委书记缑增福,副书记赵玉洲,常委孙建民、侯淑芳、马文贵、周仁杰、艾军、董银山和获鹿驻军代表80师政治部主任汤光宏等,新一届县委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是组织27名委员、6名候补委员和各公社书记、县直各局局长到冶河枢纽工地参加劳动,到西柏坡中央驻地故居参观,学习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两个务必”。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使全县人民看到,这届县委把引岗工程,当成了改变获鹿县面貌的头等大事,决心带领群众彻底改变获鹿县的面貌。全县人民为之精神振奋,引岗工地出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局面,四大咽喉工程进入了大决战。
决战常峪岭
王常峪隧洞沥水如注,塌方频频发生。车行营台头连和大王庙连承担的十号竖井三个月塌方几千立方米。大车行连和辛庄连承担的十一号竖井,半年多来塌方一直没有停止过,1971年2月,当主航道掘进快与十号井打通时,突然发生大塌方,上千方土石倾泻而下,隧洞距地面18米深塌的透了天。一号斜井塌方持续了八个月,塌成直径十几米高三十米的大黑洞被称为“老虎口”,衬砌用的支撑架被砸塌了几十次,不知有多少木材用在了那里。在险区担负装渣、卸料的共产党员张生勤同志,三次被塌方埋住,爬起来抖掉身上的土继续战斗。施工员李大会和营连干部亲临火线彻夜不眠。
李大会,获鹿县大车行大队人,引岗渠开工就来到了工地,任团部的施工员,那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他的身影,引岗渠上的九条隧洞,他都去过,在隧洞排险上百次。他每到一处,都细心观察,寻找规律,研究塌方“动向”,掌握主动,与塌方周旋。一次,一号斜井发生连续大塌方,把拱券口堵死了,还在继续塌方,拱券无法进行。这时,李大会让同志们撤出险区,自己一人深入险区,头顶沥水,手持铁撬,把堵在洞口的石头一块一块撬下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一块两三方的大石头从洞顶上塌下来,把他推出了一丈多远,右漆盖骨挫伤了。李大会被送进了医院,可是,人在医院,心在隧洞。第三天,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就回到了工地,拄着拐杖,下到六十多米的隧洞,一瘸一瘸地和同志们干起活来。李大会在排险中,不仅被气浪冲过,而且被石头挤住过,被碎石头埋住过,也曾多次受伤,由于他选位适当,机智灵活,都无大妨碍。民工们称他是隧洞的“福星”。施工团授予他“排险英雄”称号,可是,他不骄不躁,常对人们说,要不是新社会我早冻饿而死了,能有今天全是党给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为了修成引岗渠,就是死了也情愿。
在王常峪隧洞,军民并肩战胜沥水、塌方。
在王常峪隧洞施工最困难的时候,子弟兵伸出了友谊之手。1971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593部队(驻获80师)200多名官兵来到王常峪工地帮助施工。消息传开群众无不感慨,真是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80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自1969年驻防获鹿以后,总是和全县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春播秋收助民劳动,风雹水患救灾抢险,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王常峪隧洞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前来支援,和民工并肩作战,把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带到了工地;把工程兵打眼放炮掘进隧洞的施工经验传授给民工。80师的官兵,由团参谋长----和营教导员费阿春带队,首长们白天到工地参加劳动,晚上去每个岗位检查。在一次排哑炮当中,飞石呼啸而来,解放军战士吴庆文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旁边民工,在自己负伤的情况下,还忍着剧痛把伤势更重的民工杜爱秋背出险区。他们就是这样和民工同患难共命运,在艰难的施工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民工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实行思想革命化、行动军事化,工作战斗化的管理方法。大家思想作风过硬,组织纪律严明,隧洞掘进速度大大加快。
张屏东遗照
五月中旬一天的上午,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屏东同志突然轻车简从又来到王常峪隧洞,这次他是来慰问解放军官兵和视察引岗工程的。他一下车就来到了施工现场,亲自到井下看望施工中的解放军战士和民工,在喷泉四射、犬牙交错、时有塌方的隧洞中,他握着战士们满是泥巴的手激动地说:“你们辛苦了!”
屏东同志随即抢起铁锹就要装车,值班首长说什么也不让。屏东同志说:“你们每天在这里干活,我干一会儿也不行吗?”他硬是坚持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