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蓝图,是人们多年的梦想,要真正成为现实谈何容易。别说是在那个时候,就是现在,也是一项大工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1969年11月1日,地区水利局副局长沈晓受命,召集三县领导缑增福、周欣和王明安及水利局的同志开会。大家根据各县所处地理位置、受益情况及区域性技术特长进行了合理分工。三县表示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为修建引岗渠贡献力量。
获鹿县的任务:一是负责平山县境内的霍北庄、王常峪两个隧洞,温塘河渡槽、冶河枢纽等大型建筑物;二是冶河渡槽至获鹿县城北靶场的全部工程;三是元氏县承担的获鹿县境内地段上的隧洞、渡槽等和所有大小桥梁、闸涵建筑物。预计工程量302万立方米,工程需要投工961万个,占引岗渠全部工程的70%。
平山的任务是从霍北庄隧洞出口至冶河渡槽以西两公里处,总长19.2公里的明渠开挖、填方、桥梁、闸涵和冶河枢纽西端的水轮泵站。预计工程量194万立方米,工程需投工178万个,占总用工量的13%。
元氏的任务是从获鹿县城北靶场至县界的明渠开挖、填方和元氏境内的全部工程以及平山境内的马冢河倒虹吸。预计工程量254万立方米,工程需投工232万个,占总用工量的17%。
曾经参加过指挥引岗战斗的老领导,晚年回想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以豪迈的气概留下铿锵的诗句,《望江南.群众赞》:
开新路,
创业唱新篇;
获鹿人民志气坚。
战天斗地敢移山,
不怕苦和难。
引渠水,
三县共承担,
大戏开锣战鼓喧。
红旗飘舞在山间,
气概斗苍天。
获鹿县首先开工的是王常峪隧洞, 这个隧洞全长2700多米,腹穿常峪岭60米深处,是引岗渠最重要的咽喉工程之一。
1969年12月16日,车行公社的大、小宋楼首先来到王常峪工地安营扎寨,截止22日进场的有车行、韩庄、申后、梁庄4个公社(乡镇)2800多人。12月23日破土动工,抡锤打钎的歌声,开山劈岭的礼炮,雷震山谷,响彻云霄。
工程刚开始,无电源、无动力、无机械,民工只能用锹镐锤钎小拉车这些“轻武器”作战。出渣送料,人的上下,只能用拉麻绳这种最原始的提升设备。人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艰难地开始了施工。
12月25日,引岗渠动工第三天,获鹿县革命委员会全体常委,在缑增福副主任(主任系军人已奉命归队)的带领下到王常峪隧洞参加劳动。他们和民工们一样的干活,抡镐挥锹,拉车运渣。隆冬季节,他们脸上淌着汗珠,头上冒着热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也从实战中体会工程的艰巨性和了解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将引岗渠战役向纵深发展。
人们只有挖地窖和地道的经验,不过那都是土质的不用放炮,不用排烟。民工们没有打石质隧道的经验,洞打得深了,放炮的烟雾呛得人睁不开眼。有的说用谷草火可以把烟雾熏出去,他们试了,不顶事。有的说,用长布口袋可以把烟雾带出去,他们试了也不顶事。他们就用最原始的办法,抡起用衣服赶烟,冒着烟雾干活。
1970年春节后,调来寺家庄、铜冶两个大公社到王常峪隧洞参战,经过调整,新开竖井9眼,连同原来开得斜、竖井,共25个斜、竖井,工作面扩大到48个。隧洞施工受工作面的限制,三班作业,节假日不休假,过年也不放假。
同时,获鹿县城关公社进驻霍北庄隧洞工地。这个隧洞在岗南水库大坝西侧,紧接引岗渠进水闸,全长389米。城关公社参战民工400多名,妇女劳力多,男劳力少,他们专门组建了一支铁姑娘民兵连,在共产党员副营长黄月英的带领下,和男同志一样,打眼放炮,拉车出渣,一点也不逊色
同时,获鹿县境内分团成立,驻李村公社同阁村。主要任务是从平山县界至获鹿县城北靶场段17公里明渠开挖、小型建筑物垒砌和九里山隧洞、南鲍庄隧洞的开凿和石浪涧渡槽的修建,有马山、牛山、秦庄、黄壁庄、王角、李村、大河、高庄、故城耕县北9个公社就近参战。
为了解决隧洞通风排烟的问题,杜中华带领他们到井陉矿区煤矿学习。经验好学,不过那是要投资的,要制作风筒,要用电机,要架设电线。他们想方设法照样做了,一试验还是不行。他们把县里的机电技术人员请来研究,原来电机转速不匹配。他们“求亲告友”找来匹配的电机,一试验成功了。但是,没有多少时间,电机又停了,一检查跳闸了。大家反复检查分析,可能是代用电线的8号丝,电阻太大,带不动几个电动机。就这样一步步摸索,一步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