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河北引岗渠人民政府 > 新闻信息 > 新闻信息 > 内容阅读
留给后世的红色基因
陈先义 《 人民日报 》( 2009年11月22日   08 版)
以散文或回忆录形式记述历史往事的《星火燎原》,何以时过半个世纪依然震撼人心


不久前,由千余老将军老战士在半个世纪前撰写,总计千余万字共20卷的《星火燎原全集》出版了,这不仅是军队出版家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份隆重的厚礼,也是新中国出版史上的盛事。因为她的出版,不仅凝聚着几代出版家的心血,还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一代领袖人物及彭德怀、贺龙等开国元勋们早年的一桩夙愿。 
  一部大书:半个世纪的编选
早在53年前,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向全军和全国人民发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年征文活动。”广泛征集反映我军在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英勇斗争的不朽业绩和珍贵史科。由亲历者书写昨日历史,由见证者记录重大事件,这大概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阅读稿件,彭德怀、贺龙等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亲自做论文的组织工作。无数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部队官兵和各级领导,尽管他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正当盛年,他们对自己刚刚经历的那段风雨征程,倾注了全部的激情和热血。在并不长的时间里,三万余篇应征稿件便相继汇集到全军征文办公室。这其中,包括530余位开国将帅和省部级高层领导,包括亲历那段历史的数万名官兵、转业军人和地方党政干部。 
1958年3月,第一批初选文稿呈送毛泽东主席审阅,毛泽东欣然命笔,挥笔题写了“星火燎原”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之后,朱德同志看到书稿,也兴之所至,提笔作序。一部书,党的最高领袖题名作序,而作者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开国领袖、一代元戎及其政府高层领导,古今中外,这大概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星火燎原》1958年到1963年共出版8卷,用13种文字8种版本发行国内外,总发行达710万余册。然而,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化,这部书仅出版了8卷,在数万篇征稿中不过选了几百篇。1982年,为庆祝建军55周年,又选编了两卷共出齐10卷。但是依然有大量十分珍贵的文稿未能与读者见面。这主要是因为在历次政治斗争中人的命运变化及其左的思潮的影响。建军80周年前夕,以未刊稿的形式又编选了十卷,收入了685篇征文,这样与1982年的十卷上下衔接,前后呼应,使《星火燎原》得以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版本。
今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总政治部决定重新编选出版《星火燎原全集》,共20卷,不仅收入了因政治原因被删除的文稿,而且从征文中又选了340篇从未发表过的珍贵文稿。至此,一套千余名作者、千余篇文章的浩浩长卷才得以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一代先贤们的夙愿才最终得以实现。 
  一部大书:几代人的记忆
 “比小说还好看的纪实,比影视还好看的画卷”,这是社会读者对《星火燎原》的一致评价。一部以散文或回忆录形式记述的历史往事,之所以为广大读者一致称赞,是因为作者们作为亲历者和当事人记述的,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大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读过中小学的人,都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课本里平生难忘的篇名:《朱德的扁担》、《老山界》、《冲破天险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等,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融入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记忆,成为他们人生启蒙阶段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最早认知。正是这些人物和故事,激励着他们像先辈一样立身做人,激励着他们在以后建设祖国和侍卫祖国的战斗中为人民利益而奋发进取。应该说,这些篇章,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培养英雄主义的最好的人生教科书。而这些篇章,均选自最早版本的《星火燎原》。据统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星火燎原》先后有36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与历史教科书不同,这些文章靠作者们的亲身经历说话,因此就显得翔实生动,逼真感人。
  一部大书:永恒的精神力量
1982年,在为新版《星火燎原》举行的座谈会上,时任国防部长的耿飚同志对一些参与写作的老红军、老八路说:“我们这个国家,是靠我们自己,靠党领导的军队和人民群众打出来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作为曾经参加过打天下战争的幸存者,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因为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阅读《星火燎原》,我们就会对耿飚所说的“精神”有一个更深刻、更形象的理解。这个精神,便是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的总概括。谭政大将撰写的《三湾改编》和赖毅将军撰写的《毛委员在连队建党》以及何长工撰写的《改造王佐部队》等,都可以被看作党对军队实施坚强领导的最早宣言。赖传珠的《古田会议前后》、刘文章的《一袋干粮》和谢方祠的《九个炊事员》等,都以极其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险阻面前所表现的坚强意志和吃苦在前、牺牲在前的革命榜样。正是由共产党员的榜样力量和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在一次又一次敌强我弱的危难情景下,最终摆脱敌人的“围剿”和封锁,并最终战胜以优秀装备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在《星火燎原》里,许多难忘的场景读之催人泪下,共产党员的榜样,在许多篇章里都有具体记述,它是凝聚军心士气的力量所在。在李桂林的《我的第一个指导员》里,有这样一段记述,当过草地的时候,连队连吃的野菜都找不到了,最后实在无奈,把曾立过无数战功的大红马杀了,每人分得了拳头大小的一块马肉。后来,也就是过草地的第四天,仅有的马肉也吃光了。他写道:“那一天,全连围在一片草地上坐成一片,指导员躺在中间,面色清白,无力地喘着气……我预感不测,喊了声指导员,他看见我眼睛突然一亮,挣扎着坐起来,可又沉重地倒了下去。他喘着气,拉着我的手,断断续续地问:‘还有马肉吗?’我突然明白指导员是饿的,此刻只要有半碗马肉,指导员就会走出草地,我为什么把马肉早早吃光呢?我直恨自己,难过地低下头,眼泪慢慢流下来。这时,指导员颤抖的手慢慢伸向口袋,接着又把攥着的手伸到我面前,伸开一看,马肉!一块只有半块桔子大的黑红的马肉,在指导员的手心里!他张着嘴说:‘吃……明天,就出草地!’我终于再也控制不住,猛扑到指导员腿上嚎啕大哭,我用力地推着指导员的手,终于没能推回去,我敬爱的指导员,我永远的领路人,他含笑闭上了眼睛。”在《星火燎原》记述的共产党员中,这位指导员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位,但却是战士眼中党的化身和代表。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战士心目中便有了一往无前英勇冲锋的旗帜。《星火燎原》的许多篇章,记述的都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极为生动的场面。 
  一部大书:取之不尽的财富
《星火燎原》的意义,还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史料素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星火燎原》提供的人物、事件、史实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先后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电影《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闪闪的红星》,比如歌剧《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等。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它是一座蕴藏文艺创作素材的宝库。 
《星火燎原》还给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她朴实隽永的叙事风格。作者都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老同志,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记述,努力给后人留下足以作为参证的史料。他们抱着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写作,所以他们用事实说话,自己没经历的不说,道听途说的不说,自己没见到的不说。这就注定了他们在写作上的那种记述事件的细腻和朴实,读之如同读亲人家书,绝无浮夸虚妄之词。

特别值得一提的,作为饱经战火的前辈,这些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只为还原历史原貌,绝不突出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大多文章都是赞美同志战友,其实,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屡经战火的英雄,他们有的已身为将帅。反而,他们在战役战斗中有哪些过失和失误,却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对历史的高度负责。今天在阅读《星火燎原》的时候,先辈们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