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尧山壁,为张书亭、远冰、谢树坤编著的记述引岗渠修建过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作序——《引岗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全文如下: 〓〓记得前几年张书亭给我说过,他们想写写引岗渠。我对这项水利工程有些了解,它跨山越水,工程浩大,如果放在今天施工,应该算得上国家级重点工程了。我当时十分支持他的想法。但好长时间再没听到什么消息,虽然我们每年都有几次小聚。谁知三年之后,他居然把这部约有二十余万字的书稿送给我,让我提提意见或者写点什么。 首先,我被《水从柏坡岭下来》这个书名所吸引。名字起得贴切自然,既点出本书的内容主题,又不是很直白,把他们试图弘扬的西柏坡精神隐喻其中。这是作者对引岗渠工程深刻感悟和提练的结果。这本书写得是真人真事,其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大体上都是生活中原有的;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字朴实,值得一读。 我很欣赏他们的创作态度和选择题材的勇气。三位作者都是儿孙绕膝、六十岁出头的人了,过去曾经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搞长篇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如果不是对文学的痴迷,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会自找苦吃,啃这个大块的硬骨头。 引岗渠是三十多年前建成通水的。它的竣工,使获鹿、元氏、平山三县五、六十万亩干旱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田。随着时间推移,其效益不仅未减,反而更加显著。可以说,没有引岗渠,就没有河北省省会西部山区的蟠龙湖、龙凤湖、九景山庄、海山公园、新动物园等诸多景区,就不会有从根本上改变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的环城系列水上园林。引岗渠至今是石家庄历史上自己建设的最大农田水利项目。 但是,它必竟是一个历史工程了。现在作家选择题材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某些作家的价值取向。为企业家树碑立传,为权势歌功颂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可能是名利双收的选择。而引岗渠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如今作古的作古,离退休的离退休,还有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为他们写书,不仅不会有丰厚的回报,而且可能会令某些人吃醋,讨人之嫌,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然而,作者没有顾忌这些,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历史典型题材,选择了这个足以对现实和历史产生积极影响的工程作为写作对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无私人格和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引岗工程是文革期间实施的,写它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大背景,搞不好会使人物、事件与政治背景脱节,缺少时代的特点,也容易步当年“伤痕文学”的后尘,很难写出新意。作者凭着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勇敢地触摸了这一难题,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有益尝试,虽然还不够熟练精到,但总体上把握得还不错。书中描写了一些县级领导干部倾听了群众的呼声,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在文革中壮着胆子上了引岗工程。而又在前所未有的工程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着一些极左路线的做法:因为工程急需人才,就冲破条条框框,解放干部,大胆使用有所谓这样那样问题的人;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就把刚刚批判过的刘少奇那一套“三自一包”的政策又用到工程管理中来。他们这种做法是被动的、无奈的,并不是自觉的斗争。他们也知道这样做是有政治风险的。书中借杜英杰的话表达了他们的共同心声:“现在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管它谁的办法,只要渡槽能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就是再接受一次批判也值得!”在他们眼中,是左是右并不重要,把工程搞上去才最重要。作者既没把书中的主要人物写成有先见之明的反潮流英雄;也没把他们当成文革中既得利益者鞭鞑批判。而是重点写了在当时政治上似乎有点迷茫,而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并不糊涂的另一类人物。这些人物在言论上、行动上也许有文革中的痕迹,但是从他们身上更看到了受党教育多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样多层面地把握人物,写得更客观、更逼真、更亲切可信。应当说,这样写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文革中造反起家、残酷迫害干部群众的人物屡见不鲜,在他们控制的地方,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重大损失,经济走向崩溃。但是,也正如这部报告文学所描述的,即使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也确有一些良心尚未泯灭的基层干部,口头上喊着“抓革命”,而实际着力点却放在“促生产”上。说到所谓革命运动,“穿鞋戴帽、虚晃一枪”,而抓生产“丁是丁、卯是卯,决不含糊”。正是有这样一批干部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抵制,才使得一些地方把文革造成的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果这样历史客观地看问题,文化大革命中卫星上天、引岗渠建成通水奇迹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老先进典型七里营、华西村能大劫不衰的道理也在于此。当然,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否定是不容置疑的。从书中可以看出,引岗渠的建成不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而是广大干部群众排除干扰,共同艰苦奋斗的结果。从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洞察力。在他们笔下,没有把生活简单化、概念化,既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真实背景,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的主旋律,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在引岗渠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有工程浩大与资金、物资不足的矛盾;有工程技术要求高而技术力量单薄和设备工艺落后的矛盾。最大的矛盾是工程上马与反对上马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决策、施工到试水的始终。这种矛盾斗争表现在许多方面,有时还很激烈,甚至直接涉及到引岗渠的生死存亡。我看过当年新闻媒体关于引岗渠的通讯报道,都绕开了这一敏感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又摆在了作者面前。如果回避矛盾,只写主流,正面歌颂模范人物,结果会是皆大欢喜,但也会削弱作品内容的曲折性、复杂性、生动性,当然也影响到人物塑造和刻画。本书作者选择了尊重历史,直面矛盾,并反映了解决矛盾的全过程。但他们不是为了作品生动而故意喧染夸大矛盾,而是站在历史的、全局的高度,客观、公正、科学地看待不同意见,不以成败论英雄。书中是这样评价持不同意见者的:“在那个历史背景下,马志民对人对事敢于说不,说明他观点鲜明,敢于负责。”“在那个年代,遇着问题绕着走,树叶掉下来也怕砸脑袋的人还少吗?说违心话的人还少吗?”“这种不随波逐流,敢于陈述已见的精神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无可厚非的!”文中也写了上边的不同意见给工程指挥者们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