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期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之一之五 2010年03月20日20:05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在《论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话语权思想》一文中认为,贵族的文化思想并不一定高于平民,文化话语权应该随革命进程由贵族返回到平民。这构成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由传统民本主义迈向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主义。毛泽东眼中的平民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农民问题,这是由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所决定的。他一方面承认农民在文化上的落后,另一方面又看出农民革命本身的文化意义——随政治经济权而转向文化话语权。获得政治权力的农民,即使他们一度被剥夺了文化话语权,但在政治权力的支持下,他们一定会争取并实现自己的文化话语权,甚至他们可能会比知识精英做得更好。只有在政治革命的基础上,劳动大众的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为劳动大众所享受,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表达出劳动大众的意志和利益。毛泽东是把文化话语权作为政治合法性来对待的。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它不会由于诗人的忧伤而放弃自己的历史判断;话语权的拥有是不可避免的,否则马克思主义自己也无权称为先进文化了。因此,所有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包括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让劳动大众获得文化话语权。不能简单地把毛泽东看成是农民的文化代言人,不能否认毛泽东文化话语权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毛泽东的文化话语权思想是一个体系。事实上,毛泽东的文化话语权思想在解构几千年的文化统治格局时,真正给劳动大众带来了文化上的翻身,这是任何不存偏见的人们都应该看到的。只有真正继承了五四的科学精神,中国的劳动大众的文化话语权才能够跟上世界文明的步伐。而忽视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对待毛泽东的文化话语权思想。毛泽东并非是自发的农民文化的崇拜者,并非主张在劳动大众文化话语权的名义下保持文化的落后状态。必须来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然后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提高到新的文化水准。毛泽东的“普及与提高”的方针既符合劳动大众的实际文化水准,也符合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升了平民文化话语权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今天,“文化工业”现象随市场经济一道发生,平民文化话语权问题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但劳动大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永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合法性的根基,因此辩证吸收毛泽东的平民文化话语权思想并未过时。 ——摘自《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国内近期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之六 2010年03月20日20:05 蒙丹(电子科技大学)等人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一文中认为,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实际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毛泽东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普及宣传教育,目的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他认为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才能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进程的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所在。毛泽东自己就较早地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怎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三个方面,强调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必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会束缚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毛泽东认为了解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之处,只有了解宣传的受众,才能有的放矢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内化于群众,以增强宣传普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认为主要从研究群众,学习群众语言,在思想情感上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三个方面来了解群众,以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工具,宣传方式通俗化可以减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式障碍,增强理论的吸引力,让大众产生对理论的亲近感。毛泽东主要从宣传的内容、宣传的语言、宣传的形式这样三个方面强调宣传的通俗化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指出宣传的内容要简单浅显才易于普及,宣传语言还要避免枯燥无味,宣传要注意宣传形式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5期 人民网 >> 理论 >>(中国共产党 新闻)
|